在高家軍跟洪承疇的延綏鎮官兵發生摩擦時,在大名府也上演了同樣的一幕,大名知府盧象升招募了一萬多人,進京進京立下功勞,以升右參政兼副使,負責整飭大名、廣平、順德三府兵備之職,盧象升回到大名府組建“天雄軍”。
盧象升字建鬥、號九台、又字鬥瞻、介瞻,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氏,天啟年間進士出身,天雄軍,盧象升創建“天雄軍”的目的,就是要把“天雄軍”訓練成大明最強的軍隊之一,因此都是老鄉、朋友、兄弟、家人組成,,往往一個人戰死,就可以激發大部分人的憤怒,戰鬥精神極強,一旦遇上敵人就緊緊咬住打到底,不脫層皮沒法跑,總體戰鬥能力非常強大。
盧象升回到大名府不久,根據各方的情報彙總,盯住了潛伏在大名府與彰德府邊境的一支人馬,這支人馬跟其他的杆子馬匪不同,他們並不進行搶劫,也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擴張,而是靜靜的呆在大名府和彰德府的邊境處。
經過盧象升的周密調查,這支人馬的廬山真麵目還是暴露了,原來是京營滄州千總薛五的人馬,盧象升心說原來是薛家軍啊,盧象升在京城勤王耳濡目染薛家軍抗擊建虜的事跡,心裏也是十分的尊敬,但是對薛家軍跟皇上的恩怨糾紛,盧象升雖然對薛家軍抱有同情,但是盧象升這人信奉的是臣不言君過子不言父錯的明言,對薛家軍以牙還牙對抗當今皇上頗不以為然。
在盧象升的眼裏薛家軍已經是叛軍,隻是不知道什麼原因,崇禎皇帝並沒有下旨征討薛家軍,在盧象升想來也許皇上在等薛家軍主將薛雲的態度,可是皇上的所作所為,使薛家軍走到這一步,盧象升認為除了趁薛雲不在趁機剿滅或招安,再沒有別的辦法來包容這個大明的毒瘤了。
崇禎三年七月初三日,盧象升率領四千“天雄軍”和大名、廣平、順德三府官軍民軍一萬二千人,經內黃抵達大名府和彰德府邊界,把薛五的滄州薛家軍圍堵在安陽韓陵山附近,薛五避免跟盧象升的隊伍發生衝突,把軍隊全部撤進了韓陵山。
韓陵山,楚漢爭霸時,將軍韓信途徑韓陵山,看到遠處有有一奇景“蛇纏兔”,當時有種傳說,“蛇纏兔,輩輩富”。韓信心裏想這可是塊好墓地,要是我祖上有人葬於此地,可是自己並無父母可葬,正在想著的時候,遠處走來一個老太。韓信靈光一閃立刻下馬。來到老太麵前,倒頭跪地,“母親在上請受孩兒一拜”,老太顯然沒有反映過來就多了一個兒子。韓信拜完,不由分說立即舉行葬禮,將這個母親葬於此地;從此這裏便被稱為“韓陵”,山便叫“韓陵山”,韓信山上活埋母,由此得名叫韓陵。
薛五之所以還留在彰德府韓陵山,現在各地薛家軍都在等待薛雲的決定,再就是一來是照顧薛家軍在北直隸的潛伏勢力,而來是要保護洪家寨這個據點,如果薛家軍放棄洪家寨,黃河以北跟薛家軍基本上沒有關係了,如果少爺一旦有命,從彰德府誓師北伐,可以起到收奇功的效果。
七月初五日,薛五在韓陵山口全軍列陣,盧象升也率領大軍對持,;薛五自持手下經過武清血戰,更兼手裏火器充足,並不把盧象升的一萬多人馬放在眼裏,而盧象升兵多將廣,三倍於薛家軍的兵力,心裏的底氣也很足。
不過盧象升忽略了薛家軍的領一支力量洪家寨,洪家寨的人馬昨夜就潛伏在漳河南岸,由洪家寨的洪老當家、洪峈伊和薛家軍劉大壯一共四千人馬組成,盧象升漏算了這一路人馬,他根本沒有任何勝算了。
盧象升躊躇再三,明知薛五不會招安,還是決定試一下,他實在不想跟曾經同是明軍的薛五所部血戰,不管殺多少人,那都是大明的骨血,於是盧象升派偏將喊陣,說大名府知府右參政兼副使、大名、廣平、順德三府兵備盧象升要會晤薛五千總。
薛五很灑脫應了之後,單人匹馬出了大陣,盧象升雖然潛心經史,以進士入官途,卻天賦異稟力大無窮,練功時使一把就重達一百三十六斤的刀,並精於騎射,是大明文武雙絕第一人,也學關雲長單刀赴會,一縱五明驥出了大陣向薛五馳去。
盧象升說道:“來將可是滄州薛五將軍。”
大漢雄魂新書《大明國賊》近期登陸遂浪,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