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拚搏要唱高調,冒險一搏博取機遇(2 / 3)

當自己人生理想不能實現或者見解、行為不為世人所理解時,都會使人迷惘、失意。

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情緒,會使人對境況產生相同的或近似的聯想、類比。

而且人們很容易將思維編入既存的框架裏,或滿足或失意或進取等等,產生“命中注定”或“無法更改”的錯誤的思維定式。

如果我們逐漸失去踏出圍繞我們的框架的勇氣,那麼我們將把自己對人生的夢想和野心一個個拋棄掉。而沒有追逐夢想、實現野心的激情,人生則必然會缺乏激情。自信的人絕不會如此的。

有些人說:“不要有野心,不要有霸氣”,其實不應該這樣。如果一個人連野心都沒有的話,怎樣才能有一番事業?怎樣才能有動力?如果一個人想都不敢想的話,更別說去做了。

不甘於平庸,應該敢於冒險

我們的生活是複雜的,也是多變的。有時風平浪靜,有時驚濤拍岸;有時風和日麗,有時雷電交加;有時鮮花盛開,有時滿路荊棘。麵對多樣的生活,如何唱響成功的主旋律?成功者的回答是:隻要活著,就應該去創造和開拓。

如果我們的生活總是四平八穩,千篇一律,這樣生活一百年和生活一天有什麼分別?如果今天總是重複著昨天的故事,每天完全一致地生活著,一百歲的老壽星和夭折的嬰兒有什麼分別?我們希望長壽,希望過好日子,希望不遠的將來有全新的格局出現。隻有打破陳規陋習,生命才有意義。

我們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樣子,但至少應了解,未來存在著成功的可能性,也存在著不成功的可能性。未來就好像一個冥然無知的黑洞,靠我們去打破它,讓它充滿陽光和希望。打破黑洞不容易,這需要有冒險的精神。康德說:“人的心中有一種追求無限和永恒的傾向。這種傾向在理性中的最直觀表現就是冒險。”

不經過無數次的冒險,人類不可能從茹毛飲血的社會,進化到今天能夠坐在中央空調的房子裏品嚐咖啡的時代。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鄭和七下西洋,諾貝爾發明炸藥,哥白尼創立天體運動論,這些曆史上的著名事件,都開始於冒險。沒有冒險精神,人類就沒有創造,就沒有社會改革。隻有帶著沉重的風險意識,敢於懷疑並打破過去的秩序,通過冒險而取得勝利後,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在我們身邊,隨時隨地都要冒險。如果你想騎馬趕路,就得拋開可能發生任何意外的想法。因為要避免從馬背上摔下來跌斷腿的危險,除非用兩腳徒步,否則別無他法。然而走路也有跌傷的時候,所以為了趕路,你隻有冒險。有人認為,這種情形隻是在馬是唯一的交通工具的時代所抱的樂觀想法。殊不知,在我們這樣發達的社會,更是出門一步就危機重重。

假如你恐懼於交通事故的頻繁而不敢出門的話,就隻有終日沉悶地待在家裏了。但是,待在家裏,除了有糧食缺乏的危機之外,還是沒有獲得絕對的安全。隨著活動方式的增加,危險性也就成比例地產生。這麼說來,難道就不能活動了?打破沉悶,尋求新奇刺激,這是現代人的共同呼聲。現代人再也不安心過平平庸庸、千篇一律的生活了,古語“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的說法,完全不再適用於現代社會了。

歌德年輕時希望成為一個世界聞名的畫家,為此他一直沉溺於那變幻無窮的世界中而難以自拔。40歲那年,歌德遊曆意大利,看到了真正的造型藝術傑作後,終於如夢初醒,遂放棄繪畫,轉攻文學。雖然他知道自己這樣做是一種冒險,但他認為自己已無退路。經過不斷學習和摸索,歌德後來成為一名偉大的詩人。縱觀古今中外名人的成才史,大多數人都有過冒險的經曆,馬克思曾經是詩人,魯迅曾在日本學醫,安徒生曾是演員,但他們比常人高明的地方在於:他們不怕冒險,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方向。

從冒險到成功需要一個過程,甚至是一個痛苦的、付出艱辛代價的探索過程。歌德曾感慨道:“要發現自己多不容易,我差不多花了半生光陰。”他又說:“這需要很大的神誌清醒,它隻有通過歡喜和苦痛,才能學會什麼應該追求和什麼應該避免。”

在我們身邊,確有不少人,他們為偏見與迷信的桎梏束縛著,他們盲目到不知自由,反而說別人不自由。冒險與危機具有深層次的關聯,危機就是危險之中蘊藏著機遇。常人的機遇,常人的成功,往往存在於危險之中。你想要美好的機遇嗎?你想要事業的成就,那就要敢冒風險,投身危險的境地,去探索、去創造,不要瞻前顧後,不要害怕失敗。

冒險,並不一定成功。成功之母便是失敗,成功隻是無數失敗中的分子,不是無數失敗中的分母。正常的規律是,無數的失敗換來一次成功,無數人的失敗換來一人成功。懼怕失敗,不冒風險,求穩怕亂、平平穩穩地過一輩子,雖然可靠、平靜,雖然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但那是多麼無聊。

冒險失敗遠勝於安逸平庸。與其平庸地過一輩子,不如轟轟烈烈幹一場。

在這個充滿激烈競爭的時代,無論幹什麼,都需要開拓進取精神。不少老實人比較膽怯,缺乏冒險精神,守成有餘而開拓不足,這使得他們的事業始終處於一種小格局、小境界和小發展中,做不大做不強,隻能在競爭中甘拜下風。

什麼都怕,那就什麼都幹不成

如果你是懦夫,那你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如果你是勇士,那你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生活在現代社會,我們必須摒棄害怕受傷、怯懦畏懼的心理,端正心態,以一顆健康有力的心嚐試生活,明天才會有更好的開始。

懦弱的人害怕有壓力的狀態,因而他們也害怕競爭。在對手或困難麵前,他們往往不善於堅持,而選擇回避或屈服。懦弱者對於自尊並不忽視,但他們常常更願意用屈辱來換回安寧。

懦弱者常常害怕機遇,因為他們不習慣迎接挑戰。他們從機遇中看到的是憂患,而在真正的憂患中,他們又看不到機遇。

懦弱者不善衝突,因而他們也害怕刀劍,進攻與防衛的武器在他們的手裏捍衛不了自身。他們當不了凶猛的虎狼,隻願做柔順的羔羊,而且往往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懦弱總是會遭人嘲笑,而遭到嘲笑,懦弱者會變得更加懦弱。

懦弱者經常自憐自卑,他們心中沒有生活的高貴之處。宏圖大誌是他們眼中的浮雲,可望而不可及。

懦弱通常是恐懼的伴侶,恐懼加強懦弱。它們都束縛了人的心靈和手腳。

懦弱常常會品嚐到悲劇的滋味。

人生就是要搏。什麼都怕,那就什麼都幹不成。像小王這樣每天耽於幻想的人恐怕不在少數。沒有一顆勇敢的心,就不要妄談成功。

其實,沒有人能夠完全擺脫怯懦和畏懼,最幸運的人有時也不免有懦弱膽小、畏縮不前的心理狀態。但如果使它成為一種習慣,它就會成為情緒上的一種疾病,它使人過於謹慎、小心翼翼、多慮、猶豫不決,在心中還沒有確定目標之時,已含有恐懼的意味,在稍有挫折時便退縮不前,因而影響自我設計目標的完成。

怯懦者害怕麵對衝突,害怕別人不高興,害怕丟麵子。所以在擇業時,因怯懦,他們常常退避三尺,縮手縮腳,不敢自薦。在用人單位麵前他們唯唯諾諾,不是語無倫次,就是麵紅耳赤、張口結舌。他們謹小慎微,生怕說錯話,害怕回答問題不好而影響自己在用人單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在公平的競爭機遇麵前,由於怯懦,他們常常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以至於敗下陣來,錯失良機,於是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導致自我評價和自信心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