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大片和房大片
編者語
作者:高琦
近期的電視綜藝大片兒有幾個趨同細節,“信息量很大”。
第一個細節,就像本期周雲龍的專欄《中國好名字》所說,“大片”的名字過於相似,各種“中國XXX”。上一波綜藝節目“重名成災”,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各頻道陸續上馬的各色“大本營”和“總動員”。其時至今,電視綜藝在節目起名這一最外顯的創意層麵,改觀不大。
第二個細節,不少音樂真人秀,“導師”麵對新上台的選手必問的一個問題是:你為什麼來到某某節目的舞台。選手回答基本是製式化的,要麼答“證明自己,得到認可”,要麼是“找一個真正可以享受音樂的舞台”。問的人對答案心知肚明,答的人之前經過編導的“悉心關照”,不用“小抄”也能圓滿應對,而觀眾,要能快進早就快進了。中國式“大片”必得有“故事”驅動,這似乎已成了綜藝節目必有的腔調。但能不能不要設計得如此外化,能不能好好琢磨下切口和創意精細度,以免問答者如提線木偶,觀者如嚼蠟?
執迷“大詞”和拷貝“故事”,折射的是“綜藝大片”製作和創意上的漂浮,對細節創意關照不足。“大片”不光要有樣式,還得有氣質,而出眾的產品氣質,離不開細節處理的認真和精致。
近來的電影業,也有令人擔憂的“執迷”,執迷於票房數字。
商業電影支撐起了電影產業,以票房數據來論證市場問題本無問題,但現在“票房論”有些過於喧嘩。從“合夥人”到“富春山居圖”再到“小時代”,從“黑馬”到“中國影市增長預期”,資本思維在電影評判的天平上過於吃重。電視圈早就批評過“萬惡的收視率”,電影似乎正在重蹈電視的覆轍。過於簡單的票房成敗論,不利於電影製發放良性生態的育成。
影市在快速擴容,按業內某些樂觀的預期,到2018年,中國總票房會達到當前北美市場的水平(北美市場2012年總票房約108億美元,合人民幣約660億元),這樣的市場規模,需要既有商業屬性,又有成熟價值觀表達的圓熟商業電影支撐。彼時,各類“小時代”會回到其應有的位置吧——但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