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明的考慮不無道理,當下的遊牧和畜牧業整體水平並不高,如果使用一個這麼大塊頭的機器來放牧的話,這個成本是非常高的,倒不如一匹馬和兩隻狗的工作效率高,畜牧業是必然要取代遊牧業的發展的那就需要將整個牧場固定下來,試想一個經常要自出遊蕩的部落怎麼可能總是帶著這樣一個龐大的家夥?
要想將整個遊牧民族固定在土地上,就必須大範圍的建立牧場,並且定點養殖畜牧業,同時配套的產業也需要跟上,比如毛皮的收購等等,但現階段大宋王朝擁有的北方草原的麵積實在是太過巨大了,為了永遠消除北方遊牧民族對南邊農業文明的衝擊,這是一個長久要解決的問題。
諾大個中華大地上,如今大宋的國土竟是如此的遼闊!而蕭明在使用了一切的辦法之後,所獲得的人口也是有限的,大宋高宗朝康寧五年的時候,朝廷的戶部做了一項全國的人口普查,全國人口大概是一千七百八十九萬戶,合著實際人口應該是三千萬人左右!
這個數字實際上並沒有上哪上整個遼東地區,已經原來的遼境居民,更沒有如今的西北幾個自治道和大理雲南自治道,如果加上蕭明這些年吞並的高麗、日本和南洋地區的人口,估計也就五千萬人多一些!
當然這個數字隻能是估算,畢竟北方翰莽的草原和冰原的不少原始的遊牧部落,並沒有算在內,再加上原來吐蕃諸羌和藏族人口,怎麼算都不都不會超過六千萬人,這麼廣大的土地上六千多萬人口實在不算多。
況且在中原地區和江南的人口密集區域內,從事單純農業生產的人口也在越來越少,在耕地麵積越來越多的情況下,耕地人數卻在下降,這是蕭明一直在考慮的問題,除了打規模進行大型農莊建設看來沒有別的辦法,這也是促進墨家開始大範圍開發農用機械的動機。
可是相對於農業人口來講,不算工業人口,大宋朝目前最大的一塊人口比例屬於遊牧民族,這些人四處遊蕩,生產力低下,一遇到災年就會想蝗蟲一般的南下侵擾,實在是中國數千年來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那就必須要徹底了解整個草原的文化,草原遊牧和遊獵的民族基本上都是比較崇尚自然的,他們期盼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境界,這在幾個主要民族對狼的崇拜上可見一斑。
草原狼是一種奇特的生物,他們是平衡草原生態的最重要的一環,如果一個部落過度的發展,大麵積放牧之後,地上的草場定然就會退化,這個時候就需要狼來進行調控,他們吃掉那些過度繁衍的牧群使得草場得以保存,從而能使得牧民們能夠一直生活在草原之上。
但狼性是貪婪的,他們的生活好了,也會過度繁殖,這就會造成畜牧群大量減少,牧民的生活就會困苦,那他們就會開始獵殺狼群,使得狼群數量減少,從而保障牧民的基本生活,這種對狼又愛又恨的情緒影響著整個草原的文化屬性。
蕭明讀過《狼圖騰》當然知道草原遊牧民族的文化特性,但他相信人性這個東西是避免不了的,是、隻要是人就會趨吉避凶,都會被利益吸引,在廣大的北方草原地上大量的組建獨立的牧場,通過科學的方法保障整個牧場的草場避免毀於病蟲害,保障這一塊的人口承受能力下,不斷提高牧業產品的價格和好處,那就會使得眾多的遊牧民族定居下來。
對於牧業產品的價格定位完全就能夠解決各種將來的有可能發生的各種問題,因為這種調控是在中央朝廷,官府需要慢慢地變成政府們就會有一個專門的經濟管理機構出現,這是蕭明這次要回到南京重點要辦的事情!
蕭明對於遊牧民族的各種安置方法雖然經過了充分的考慮但由於必要的技術手段還不具備,所以他也想等等再說,如今墨家的這種用於放牧的機器一出來就給了他一些非常重要的技術支持了。
這種想法自然是需要跟曹據商量的,蕭明是想現在寧夏自治道和遼東自治道兩個地方先做為試點,如果試點能夠取得成功的話,那麼下麵的大麵積推廣也就不成問題了,而曹據卻提到了漠北草原新近崛起的那些蒙古部落,他的意思是希望蕭明能夠先解決著原始部落的生存問題,然後再考慮技術推廣和固定牧場的計劃。
本來蕭明很奇怪為什麼曹據會由此想法,但後來曹據據實以告之後他也就明白了,那是除了上次搶軍馬的事件外嗎,蒙古部落搶劫寧夏道內的農牧民時間也時有發生,所以他才有此一說,對於這個問題蕭明哈哈一笑,他告訴曹據可適當的扶助一個叫乃顏部落的蒙古大部落,讓後讓他們出售解決掉那些經常搶劫的中小部落。
“太師難道與那個乃顏部有恩有舊?”曹據問道。
蕭明笑道:“他們從我這裏可得了不少好處呢,你放心,他們一定會幫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