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賢三藏所譯經書本不是在中原地區,而是身在遼國所譯,遼國佛教發達,這基本經書曾被定位國寶,可是在幾十年前,這基本經書突然遺失了,而其中三部經書突然出現在大宋國金山寺佛印大師手中。
佛印大師是雲門宗的泰鬥,他得到三部經書之後頗為困惑,因為其上所書的文字他不認識,因為當初慈賢三藏所譯天竺文字被書寫為契丹文字,三部經書雖被他視作至寶,卻無法研讀半句。
沒過多久,這三部經書在大宋的事情就讓遼國知曉了,遼順宗大怒遂有興師問罪之意,宋朝遣使斡旋此事,後遼國內亂,此事不了了之,而佛印大師在去世之後,這三部經書也不知下落了。
佛印與靈隱寺濟慧大師有舊,此番尋找經書之事就落到了濟慧的頭上,而真正在尋找這三部經書的人卻是濟明和尚,濟明還為此發了宏願,哪知道濟明循著蹤跡一路找到遼國的開龍寺後,才發覺事情並不是這麼簡單。
契丹族原無佛教信仰,唐末,契丹族中一個部落主耶律阿保機統一鄰部,擴大經略,即有意吸收內地文化,以收攬漢人。據說唐天複二年,遼太祖始置龍化州即已有開教寺的創建。到了太祖天顯二年,攻陷信奉佛教的女真族渤海部,遷徙當地的僧人崇文等五十人到當時都城西樓(後稱上京臨潢府),特建天雄寺安置他們,宣傳佛教。帝室常前往佛寺禮拜,並舉行祈願、追薦、飯僧等佛事,這樣,佛教的信仰就逐漸流行於宮廷貴族之間。
到了太宗會同元年,取得了燕雲十六州(今河北、山西北部),這一帶地方原來佛教盛行,更促進了遼代佛教的發展,而王朝利用佛教的政策亦益見顯著。其後諸帝,都對佛教特加保護,在聖宗、興宗、道宗三朝中間,遼代佛教遂臻於極盛。
道宗皇帝尤為信仰,他在於內廷設壇授戒,開講習律學之風。又以國家的力量搜集、整理佛典,督勵學僧加以注解,刻行流通。他完成了契丹藏及房山石經的《涅盤》、《華嚴》、《般若》、《寶積》四大部及其他重要經典的刻事,佛教史上最著名的版刻大藏經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的,後來傳入扶桑,後流入中原。
道宗皇帝就是耶律洪基,本人精通梵文,對佛教華嚴學有造詣,尤精《釋摩訶衍論》他常召名僧到宮廷說法,優遇他們,位以高官。當時僧人中正拜三公三司兼政事的達二十人,大大提高了佛教在社會上的地位。
佛教經過幾代遼帝的興盛,儼然已成為遼國的國教,是有西域胡僧巴納鐵掬偕密宗大乘教義來遼,在上京弘法四十三天,信徒過萬,遂受到遼帝接見被授予國師尊銜,並且長期掛單上京開龍寺。
但巴納鐵掬此人很不簡單,活動能力極強,短短幾年時間就與遼國總是之內的王公貴戚打的火熱,漸漸有左右朝政的能力了,而對於此天祚帝耶律延禧卻視而不見,而是受到蘭陵王蕭奉先的鼓吹,讓巴納鐵掬在遼國全境弘法,到處搜刮廟產修建佛塔,為此一項朝廷每年耗銀無數,各地州府怨聲載道,最後也被轉嫁到了普通百姓身上,搞得民不聊生。
開龍寺內建有國師的行宮,如今國師跟隨大遼朝廷避禍西京,這裏反而沒有人常住了,金兵攻占上京以後,並未騷擾僧產寺廟,開龍寺主持圓通悟理鮮演大師為此稱善,組織僧眾救護兵禍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