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行星尺度的現象,地球是一個活的生命體。地球上所有具體的生命形式包括人類都共生於地球生命體之中,都不能離開這個生命體而孤立地存在。所有具體的生命之間是一個既競爭又協同的關係,競爭是協同的動力機製,協同是生命的實現形式,競爭從屬於、服務於協同,淘汰不協同從而推動協同的進化,協同是更深層更本質的關係,如果競爭破壞、摧毀了協同,地球生命體就會解體。地球生命的整體性、協同性,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認識和實踐基礎。也是本書全部論述將一以貫之的主線。
(一)顛覆性
1962年,美國海洋學家卡遜的驚世之作《寂靜的春天》問世,標誌著科學家、學者和民眾對資源環境問題廣泛關注的開始。隨著資源環境問題的真相不斷被揭示出來和民眾壓力的不斷增大,各國政府乃至聯合國也開始介入這一進程。10年後的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第一次世界性的人類環境會議,會議提交了一份集58個國家152位一流科學家和學者智慧、影響深遠的《隻有一個地球》的研究報告,通過了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人類環境宣言》。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向聯合國第38屆大會提交了一份《我們共同的未來》的研究報告,對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全球的變革日程”和對策,為各國采取一致行動提供了途徑和方法世界環境與發展。1992年,聯合國在裏約熱內盧召開環境與發展會議,179個國家表決通過了《二十一世紀議程》的工作計劃。半個世紀來,科學家和學者們所提供的大量的相關研究成果,已使人類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有了巨大的進步;各國政府所製定的相關法律、政策、規劃,聯合國會議所產生的相關宣言、公約、法規,各國政府和聯合國所設置的相關機構及各種相關民間組織的大量湧現,表明人類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設置的各種路標和監護正漸成體係;企業節能減排、清潔生產、開發新能源替代技術和資源循環利用流程漸成趨勢;社會追求綠色消費、保護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漸成風氣,等等,這一切都顯示出:人類在尋求與自然和諧的發展方式中取得了多方麵的進展,征服自然的觀念正在被拋棄。
但是,人類努力的成效趕不上資源環境惡化的速度,1966年至2007年,人類的生態足跡增長了1倍,已超出地球生態承載力的50%,40多年前的地球還有生態盈餘,40年後就麵臨著生命力被耗盡的威脅,而這一切又都是發生在卡遜的呐喊之後和人類生態意識的覺醒之時!這是一個莫大的諷刺,它無情地撕開了現代文明的華麗外衣,暴露出其內在機製悖反可持續的深層問題。無論人們用何種經濟增長的數據、環境治理的案例、科技研發的成果、學術爭論的觀點和文字操控的技巧,都無法掩飾地球生命力正在迅速衰竭的事實。沒有社會深層機製的根本性變革,環境惡化的趨勢就不可逆轉。
地球生命力的衰竭使得她再也難以為人類和眾生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生存和進化環境,人類正在進入一個環境劇變、“天災”頻仍、風險莫測的領域,現代文明將承受超出常規頻率和規模的幹旱、洪水、高溫、嚴寒、颶風、蟲災、疫病的輪番攻擊;與此同時,人口膨脹和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的加劇,又將使人類社會現行結構和運行機製中各種利益的紛爭、惡鬥等“人禍”困擾有增無減。通往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似乎荊棘叢生、陰雲低垂!人們不禁要問:人類社會有可持續發展的前途嗎?
隻要人類適應性進化的生物學本能和文化認知能力沒有被貪婪和自大所泯滅,嚴峻的挑戰就有可能變成巨大的轉機,就有可能催生出人類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這就是我們必須堅定可持續發展的信心和希望所在。顯然,建立在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上的信心,與建立在“車到山前必有路”的自我寬慰,與相信科學技術和自由市場會創造出解決一切難題的奇跡的現代迷信,不僅有著根本的不同,而且認為,正是這種自我寬慰和現代迷信使人類心存僥幸和幻想,以致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資源和錯失了許多爭取曆史主動性的機遇,其後果是人類將為此而付出沉重的代價。
可持續發展需要有社會動力和製衡機製的根本性轉換,這需要從一些基本觀念的顛覆開始。所有的人都必須明白:人類從屬於地球生命的整體,人類的福祉依賴於這個生命整體的健全與生命力的增強。生命進化沒有預定的計劃和目標,但卻有自我增強的趨向。與無機宇宙浩瀚巨大、無所不在的自然還原力量相比,地球生命是孤獨而脆弱的,地球生命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單一性到多樣性、少數生態位到各種生態位、生產者—還原者兩極結構到生產者—消費者—還原者三級結構的進化,正是地球生命趨向越來越充分地利用太陽能和地球的無機資源來生成、壯大自己的進化,正是地球生命趨向自我健全和強大的進化。正是這種進化抗禦了還原力量幾十億年無孔不入的襲擊,維護了地球遠離熱力學平衡態的生命適宜性環境和生命自身的安全。在這一過程中,地球上的多樣性生命形式是一個協同的整體,都在整體協同中為地球生命的保存和進化作出了貢獻。
長期以來,人們把人與人、人與萬物間的關係簡單地歸結為競爭生存資源和吃與被吃的關係,並把這種競爭關係發揮到極致。這種片麵的認識將人類引向了一條征服自然和相互征服的道路,迄今為止的人類文明史都是以這兩個征服的形式書寫的,它雖然遭到人類智慧的無數質疑,但卻牢牢地固著在人類的思維、行為和製度的內在機製之中。人類未來的前途全在於改弦易轍!如何改弦易轍?是等到“不到烏江不盡頭”“不見棺材不落淚”時再改嗎?這對個人而言可謂司空見慣,但對於人類而言則必須避免這種毀滅性災難!人類的科學和智慧已經具備了這種條件。本書以大量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研究成果,全方位地給出地球生命世界和人類社會現象的宏觀與微觀、曆史與現實的統一圖景,跨越過往的局限,顛覆執迷的信條,其目的就是要為構建人類協同推進可持續發展的認識基礎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