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戰略定力,加速建設海洋強國
高端訪談
作者:嶽巍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建設海洋強國”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在國內外形勢複雜的當前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戰略意義,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走向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海洋強國是指在開發海洋、利用海洋、保護海洋、管控海洋方麵擁有強大綜合實力的國家。當前,我國經濟已發展成為高度依賴海洋的外向型經濟,對海洋資源、空間的依賴程度大幅提高,管轄海域外的海洋權益也需要不斷加以維護和拓展。這些都需要通過建設海洋強國加以保障。本刊就建設海洋強國這一議題專訪了海軍少將、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原所長楊毅。
建設海洋強國是
中國戰略的重大轉折
領導文萃: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戰略,這一戰略突出的背景是什麼?
楊毅: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海洋強國是順應曆史的潮流,著眼於中華民族複興偉大事業的需要,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從自然地理位置來講,中國是一個陸海兼備的大國。我們周邊接壤的鄰國數量是世界上最多的,我們有漫長的陸地邊界線。同時在海洋,毗鄰國家也很多,我國也有漫長的海岸線——一萬八千多公裏,此外我們還有多達6000多個島嶼。
從曆史上看,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一般都是大陸觀念比較強,所謂的“天下”,似乎就是陸地。我們曆來都強調守土有責,而從“守土有責”這個詞上就能看出,人們觀念的著眼點在陸地上麵。自古以來,我們國人的海洋意識確實比西方列強差得很多。早在十七世紀,西方列強像葡萄牙、西班牙,包括英國,他們都已大規模派戰艦到海上掠奪,包括占領殖民地,而中國的皇帝卻僅僅鞏固自己在陸地上的統治。我們看到曆代皇帝一登基都在修建宮殿甚至修建陵寢。中國的皇帝們沒有海洋觀念,盡管在明朝的時候,鄭和曾經7次下西洋,當時由鄭和率領的船隊的航海力量在世界上是最強的,但那隻是航海力量,而不是海軍。鄭和下西洋,盡管有7次,但是更多的是通過頒發賞賜的形式宣揚國威,最多是進行一些貿易,傳播明朝皇帝的威德,並沒有利用強大的航海力量進行領土拓展與征服。即便這樣的情形,也沒有持續太久,中國變成了一個完全的陸地國家。
近代史上,中國受到西方列強的入侵,最初和最多的侵略就是從海洋而來,包括鴉片戰爭。近代史上的傷痛對於中國人來說記憶深刻。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我們麵臨嚴重的軍事壓力,開始是來自美國,後來是來自前蘇聯。我們的軍事防禦任務主要防止敵對國家對我們祖國大陸的進攻,甚至連海軍的任務也是協助陸軍進行“反登陸作戰”。由於對海洋方麵的投入不夠,導致我們海洋權益長期受到侵蝕,主要體現在上個世紀60年代南海有關國家開始大肆占據我們的島礁領土。直到80年代,一些有識之士包括時任海軍司令員劉華清就提出,要研究製定海軍戰略,這在當時還受到不少人的非議。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們與國際社會的聯係日益增多,海洋意識也不斷提升,特別是我國的能源供應對海外的依存度在逐年提高,來自海洋方向的安全挑戰也日趨嚴重,人們對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意識也在隨之不斷增強。
從國家受到的安全威脅的角度看,我們除了跟印度還沒有解決領土爭端,其他陸地方向都沒有大的問題,總的判斷是,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沒有針對我們領土的大規模軍事入侵的危險,而來自海洋的安全威脅則是有增無減。
在這一背景之下,在我國政府海洋主管部門、軍隊和其他等相關部門的大力推動下,黨中央適時采納了各種有關經略海洋的政策建議,並做出了正確的決定。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就正式提出了海洋問題。到了黨的十八大,又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決策。這不僅對我國有著劃時代的意義,意味著我國的戰略思維的重大轉折,在國際上的震動也非常大。
國外的一些戰略學者對此非常敏感,他們認為這是中國的一個巨大轉變,認為這種戰略觀念的轉變必將給中國帶來很大的變化,同時也將嚴重地衝擊國際戰略格局包括海上安全格局,從這個角度講,確立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意義既是現實的也是長遠的。
領導文萃:我們是否已經有了足夠的力量積累來建設海洋強國?
楊毅:當然,建設海洋強國不能單靠觀念的轉變,還需要相應的力量來支撐。力量的積累和觀念的提出,它是同步的,並不是說完成一件事情之後,再完成一件事,也不是說我們力量積累得差不多了再提出一個觀念。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存在決定意識,就是說,有客觀需求反映到人的認識上,而人們的認識提出的觀念,反過來對客觀現實進行改造。海洋觀念的強化必然促進海洋力量的建設。我們講的海洋力量不隻是軍事力量,還大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就是海上運輸力量。我們中國目前的海上運輸力量,應該說是No.1,我們的海洋遠洋公司實際上已經是世界第一大。
第二,就是海上的科考力量。海上科考包括南極北極,海上的鑽井平台科考以及其他海底探測等等。中國的“蛟龍號”在世界上也處於非常重要的領先地位。“蛟龍號”至少不亞於我們的探月計劃。探月計劃轟轟烈烈,但是“蛟龍號”是紮紮實實,給我們帶來的現實和長遠的利益是不可低估的。
第三,就是海上的執法力量。國家的利益需要保護,每個大的海洋強國,都有統一的強大的平戰結合的海上執法力量,比如像美國的海岸警衛隊。美國的海岸警衛隊平時歸運輸部管,但它是完全按軍事建製,警衛隊的司令是中將,軍服跟美國海軍是有區別,顏色稍微淺一點,遇到戰時,它就隸屬美國海軍部指揮,馬上成為一支軍事力量,所以它的平戰轉變非常好,美國在這方麵是領先於世界各個強國的。黨的十八大以後,中央及時決定把我們原先分散的幾支海上執法力量合並成統一的力量——中國海警。我們已經看到了重新組合的海上執法力量在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方麵所發揮的巨大作用。
第四,就是海洋作戰力量,即軍事海軍。這更是海洋力量建設的骨幹,或者是一個支柱。一個國家沒有強大的海洋作戰力量就難以保護自己的海洋權益。中國近年來就是隨著綜合國力的提高,不斷加大對海軍建設的投入,我們的海軍在武器裝備、指揮體製、遠洋訓練和執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方麵都有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飛躍。
領導文萃:海洋權益被視為海洋科技、海洋生態和海洋經濟的前提,維護海洋權益這個前提我們怎麼實現?
楊毅:關於海洋權益,我們首先要看中國的海洋權益在哪裏。首先,要堅決地維護自己領海的安全;第二,要充分利用和保護我們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延伸的利益;第三,要努力開發利用公海的海底資源,包括海上通道,當然還有極地——北極和南極。海洋權益絕不是近海這麼簡單,不僅僅是東海南海黃海渤海,而是大海洋權益的概念。提到海洋權益的維護,可以說我們國家的海洋權益已經受到了,而且還在繼續受到嚴重的侵蝕。有的是曆史原因形成的,比如南海,我們的200萬平方公裏的司法管轄權範圍之內的海域,有154萬平方公裏已經被別的國家聲稱擁有,進入麵積最大的國家就是越南,是占了比較多的,還包括其他國家。
之所以導致這種狀況, 第一,就是以前我們的海洋意識不強。第二,上個世紀60年代,我們國內正在搞文化大革命,那些國家趁機占領島礁。後來我們想收複,也沒能實現,當時我們的海軍力量還比較弱,台灣問題又一直牽扯我們巨大的軍事資源。所以,對海洋方麵的投入不足,導致維護海洋權益方麵力不從心。當然,一個更大的戰略背景是美國的存在,因為美國是世界上頭號海洋強國,無論是在科考、運輸、軍事方麵那都是獨步武林的,美國對我們發展海軍力量非常警覺。美國2010年提出“戰略再平衡”之後,不斷強化在我國周邊海域的海軍力量,對我們形成巨大戰略壓力。
現在,隨著我們綜合國力的提高,我們海上運輸、海上執法、海上科考,特別是海上作戰力量——人民海軍力量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再加上黨中央的高度重視,海洋問題已經提到了中央的戰略決策的位置上,這對於維護海洋權益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海洋強國,就是大的戰略方向,必然牽引整個維護海洋權益的綜合方麵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