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醫養生的文字記載,從《黃帝內經》算起,已經有2500多年的曆史了,中醫養生在中華民族的繁衍和發展方麵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中醫養生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特別是在易經和道教哲學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一整套獨具特色的養生理論和方法。
一、中醫券生的四大基本觀點
從理論上講,中醫養生主要有四大基本觀點,即中醫養生的預防觀、整體觀、平衡觀和辯證觀。
(一)中醫養生的預防觀
中醫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較為完善的預防醫學思想和有效的防治原則。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就明確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並且進一步指出:“救治於後,不若攝養於先。”也就是說,要在沒有病的時候就要設法預防疾病的發生;若已經得病則應及早治療,阻斷疾病的發展。隻有平時采用正確的養生方法,才能有良好的身心健康,才能有效地抵禦病邪的入侵。善於養生的人,常能事先處理好自己體內沒有發病時的隱患,驅除潛伏於體內外的種種危險因素。中醫的養生觀,提示人們在健康或亞健康狀態下,就要預先采取養生保健措施,這樣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於未然,才能有效保障自己的身心健康,達到延年益壽的日的。在這方麵中國有許多光輝的榜樣,如孫思邈、李時珍、施今墨等。中醫養生的這種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哲學思想是燦爛中華文化的精華之一。
“治未病”是中醫奉獻給全人類的一種先進的養生保健思想。新中國成立之後確立的“中西結合,預防為主”的醫療衛生工作方針,就是這一思想的發揚光大。以“治未病”為核心的醫療衛生工作方針,有效地提高了我國居民的健康水平,促進了我國社會的和諧發展。“預防為主”至今依然是我們國家衛生工作的主導思想。預防為主的養生方法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1.注意環境和個人衛生,預防傳染性疾病的發生
常言道:病從口人,現代醫學科學研究表明,許多傳染病都是通過消化道傳播的。消化道傳染病主要是通過病人的排泄物(如嘔吐物、糞便等)傳播的,是屬於病從口人的疾病。此類傳染病的病原體隨排泄物排出病人或攜帶者的體外,如果接觸到被這些排泄物汙染了的手、水、食品或食具,就可能會被感染。常見的消化道傳染病有病毒性肝炎、細菌性痢疾、脊髓灰質炎(即小兒麻痹症)、傷寒、副傷寒、霍亂、副霍亂、阿米巴痢疾、各種腸道病毒感染(如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等),細菌性食物中毒,以及各種腸道寄生蟲病(如蛔蟲病、絛蟲病、蟯蟲病、薑片蟲病)等。預防腸道傳染病有以下幾方麵。
(1)隔離傳染源:隔離病人和疑似患者,直到他們無傳染性為止,接觸者亦應留檢一定時限。凡疑似病人的餐具、茶具、生活用品要分開使用和保管。在集體單位中的疑似病人,也要做到宿舍分開、廁所專用、飲食隔離。炊事員、保育員要每年定期檢查身體,當查出是病人(如患肝炎或痢疾等)或疑似病人時,要調離工作崗位,待痊愈後方可恢複原工作。
(2)切斷傳播途徑:要注意個人衛生和飲食衛生,要做到飯前便後洗手,生吃瓜果要洗燙。貫徹食品衛生法,對不潔變質腐敗食品,要禁止上市。要搞好滅蛆、滅蠅、滅蟑螂、滅鼠工作,加強水源管理,設立無害化廁所,病人的排泄物消毒後方可倒入廁所,汙染的衣物、便器也應消毒。
(3)保護易感人群:應定期進行預防接種(如乙肝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傷寒、副傷寒疫苗等),也可對相應疾病進行丙種球蛋白注射(如預防甲型肝炎)或以中草藥(如服用大蒜、金銀花、野菊花等以防止細菌感染性疾病)來防止傳染病的流行。
(4)及時上報疫情:對法定傳染病(如霍亂、痢疾、傷寒、肝炎等)經明確診斷,即應立即上報疾病防治控製中心(簡稱疾控中心),以便及時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環境衛生十分重要,例如,蚊子傳播瘧疾、老鼠傳播鼠疫、瘋狗咬傷會引起狂犬病等,如果注意環境衛生,就可以避免這些疾病的發生。
另外,我國改革開放以後,由於人口流動性加大,旅館被褥衛生條件不好,疥瘡病也再度在國內泛濫。近年來雖然有所控製,但筆者仍偶爾接診到全家人傳染上疥瘡病的患者,所以不要隨便睡在別人的被褥裏,應當注意自己被褥和貼身衣服的清潔甚至消毒處理,避免疥瘡病的發生。
2.注意飲食平衡,防止過食進補而致病
大量研究資料表明,許多疾病是由於飲食不當造成的。特別是在豐衣足食的當今社會,“吃的不成什麼問題了”,就是說人們不用再為吃不飽肚子而擔憂了。可是隨之而來的是由於人們缺乏合理的飲食文化知識,抵擋不住“一飽口福”的美味引誘,許多人飲食過多,結果引起了肥胖病、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等,有的還因此喪失了生命(重度腦溢血、心肌梗死等)。所以要體現以預防為主的中醫養生思想,首先就要從“管住口”開始,注意飲食平衡,提倡飲食以素為主。
(二)中醫藥養生的整體觀
整體思維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在中醫養生理論構建中起主導作用,其影響力滲透到中醫養生理論的各個方麵。受整體思維模式的影響,中醫養生理論充滿哲學智慧,具有順應自然及形神與五髒六腑兼顧的特點。根據周易思想衍生出來的中醫養生的整體觀,強調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養生保健或防病治病都要有整體觀念。
人體的五髒六腑,四肢百骸,都是有機地聯係在一起,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有了病,中醫不是主張“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注重從整體上進行調理。用針灸、按摩、貼敷、拔罐等非藥物療法,以及利用天然藥物,養心神,補氣血,調脾胃,使五髒六腑處在和諧、順暢、平衡之中,病的症狀自然而然就緩解了,症狀消失了,病也就好了。
在這一方麵,中醫與西醫有很大的不同。西醫由於受西方以分析為主的形而上學的哲學思想的影響,在診斷和治療疾病的過程中,常以某個髒器的病理變化為主,研究得比較深比較透,從患病器官的組織病理學,甚至從患病器官的分子生物學角度,解釋該組織器官發生的病理變化。但在治療上卻比較局限,一般隻考慮解決局部的病理變化或一個局部致病因素,而欠考慮其他髒器和全身的情況;而中醫則不同,中醫從一開始診斷疾病,就通過望(看病人的神色)、聞(聞病人及其排泄物的氣味)、問(問病人的發病史及飲食、二便等情況)、切(切脈),收集病人的全麵信息資料,再通過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八綱辨證,最後確定治療方案。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中醫的辨證論治。從上述診斷過程可以看出,中醫診治疾病自始至終都是在整體思想的指導下,因此對一個病的治療不光是考慮這個病的本身,而且考慮病人的整體情況,所以治療遠期效果就比較好。
對這個問題筆者印象最深的,也是筆者牢牢記住的第一個中藥方劑,那就是當年筆者同宿舍一位老中醫為一位肺心病心衰患者開的苓桂術甘湯中藥方。當時筆者剛畢業不到兩年時間,值班遇到了一位肺心病患者(由於長年慢性氣管炎,呼吸道阻力加大,引起患者心髒的右心室功能衰竭,簡稱肺心病),患者一感冒呼吸道炎症加重,就出現心慌氣喘、肝腹水加重等一係列右心功能衰竭症狀。筆者按照西醫治療方法,給患者輸液、加抗生素、強心藥、利尿藥等,忙活一周左右的時間才使患者轉危為安。後來在我們同宿舍的一位老中醫值班時,也遇到了那位病人的這種情況,他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給患者開了苓桂術甘湯中藥方,患者服用四五天就好了。筆者當時想:“中醫真神了,我用了那麼多西醫治療方法,忙活了好幾天,費了那麼大勁,病人才好轉,結果中醫開幾付中藥就解決了。”所以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後來查了一些有關的中西醫結合研究資料才得知,原來苓桂術甘湯中的第一味中藥茯苓具有利尿功能,而第二味中藥桂枝具有殺菌消炎及強心的作用,第三味中藥白術具有健脾利濕助消化的作用,第四味中藥甘草具有調和諸藥和消炎的作用,綜合起來收到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由此可見,中醫辨證論治的整體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因此,要學習和實施中醫養生的整體觀念,就要從整體觀念出發,根據自己的年齡、體質、生活習慣、文化素質、精神狀態等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養生方法,不能千篇一律,不能一味地“補”或一味地“瀉”譬如說,同是傷風感冒,由於患者的體質不同和季節不同,就會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臨床表現,治療原則和方法也就不同,例如:
風寒型感冒
此類病人,除了有鼻塞、噴嚏、咳嗽、頭痛等一般感冒症狀之外,還有畏寒、低熱、無汗、頭痛身痛、流清涕、舌苔薄白等特點,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蓋大被子才覺得舒服點。治療這種感冒應以辛溫解表為主,主要方劑就是麻黃湯(麻黃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炙甘草3克)。也可選用傷風感冒衝劑、感冒清熱衝劑、九味羌活丸等藥物治療。
風寒型感冒病人忌用桑菊感冒片、銀翹解毒片、羚翹解毒片、複方感冒片等藥物。
治療風寒型感冒的關鍵就是要解除患者的畏寒感,讓患者有皮膚溫熱感、微出汗(中醫稱辛溫解表),因此用辛溫解表、宣肺散寒的中藥有效。
患風寒型感冒也可服用下列驗方蔥白5節、淡豆豉9克、生薑3片,水煎服,日一次或生薑30克、紅糖30克,煎湯分三次服用。
風熱型感冒
此類病人除了有輕度鼻塞、咳嗽、頭痛等感冒的一般症狀外,發熱較重、喉嚨痛,病人無畏寒感覺。所以治療應以辛涼解表為主,常選用菊花、薄荷、桑葉等,代表方劑為銀翹散(連翹1兩,銀花1兩,苦桔梗6錢,薄荷6錢,竹葉4錢,生甘草5錢,芥穗4錢,淡豆豉5錢,牛蒡子6錢)。
中成藥可選用銀翹解毒丸(片)、羚翹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板藍根衝劑等。如發熱較重、咽喉腫痛明顯,可以配服雙黃連口服液(衝劑)、清熱解毒口服液。這些藥具有較好的清熱解毒作用。患風熱型感冒要多飲水、飲食宜清淡,可以喝蘿卜湯或梨湯。
暑濕型感冒
此類病人表現為畏寒、發熱、口淡無味、頭痛、頭脹、腹痛、腹瀉等症狀,此類型感冒多發生在夏季。此類病人盡管胃腸道症狀較重,但不能簡單地選用保和丸、山楂丸、香砂養胃丸等治療消化不良的藥物,而應從根本上治療暑濕型感冒為主,因此治療應以清暑、祛濕、解表為。病人可選用藿香正氣水、藿香正氣軟膠囊等藥物治療。
隻有整體考慮,才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而不是不管病人整體情況,單用西藥抗病毒藥物治療,那樣就不會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三)中醫藥養生的平衡觀
中醫從對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的解釋,到臨床診斷、治療,無不以陰陽學說為指導,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一書就明確指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就是說陰氣平順,陽氣固守,兩者互相調節而維持其相對平衡,人的精神才能保持良好狀態,這樣才能保證人體的健康。如果一方出現偏衰,或一方偏亢,就會使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亂,出現病理狀態。因此人體養生,離不開協調平衡陰陽的宗旨。
中醫養生強調,養生要注重五個方麵的平衡,即人與自然的平衡、人與社會的平衡、人體本身陰陽的平衡、人體髒腑的平衡、人體氣血經絡的平衡。在這其中,對於當今社會來說,人們尤其要注意人與社會的平衡,而其中平常的心態和健康的生活習慣最為重要。有網友講得好。常觀天下之人,凡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幽默者壽。蓋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壽’。總結起來,就是溫和、善良、寬宏、幽默,強調了養心修性在中醫養生中的重要意義。
無論哪種養生方法,調節平衡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適度的問題。所謂適度,就是要恰到好處。簡言之,就是養不可太過,也不可不及。過分注意保養,則會瞻前顧後,不知所措,稍勞怕耗氣傷神;稍有寒暑之變,便閉門不出,以為食養可益壽,便強食肥鮮恐懼肥甘厚膩,而節食少餐,如此等等,雖然意求養生,但自己卻因養之太過而受到約束,這也不敢,那也不行,不僅於健康無益,反而有害。所以,養生應該適度,按照生命活動的規律,做到合其常度,才能真正達到”盡終其天年”的目的。過偏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認為“補”即是養,於是,飲食則強調營養,食必進補另一種情況則是認為起居應當安逸,以靜養為第一,不敢稍動,這些認識都不益於身體的健康。另外,為求得益壽延年,必要時還應當以適當地服用些補益藥物為輔助。
食補、藥補、靜養都是養生的有效措施,但用之過偏而忽略了其地方麵,也會影響健康。食補太過則營養過剩,藥補太過則會發生陰或陽偏盛,過分靜養,隻逸不勞則動靜失調,都會使機體新陳代謝發生失調。有的人認為“生命在於運動”,隻強調“動則不衰”,而使機體超負荷運動。結果消耗大於供給,忽略了動靜結合勞逸適度,同樣會使新陳代謝失調,雖然主觀願望是想養生益壽,但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所以,綜合調養主張動靜結合、勞逸結合、補瀉結合、形神共養,要從人的整體陰陽平衡著眼,進行調養,不可失之過偏,要注意平衡,過偏則失去了養生的意義,雖有益壽延年的願望,也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黃帝內經》將養生之道的基本原則概括為。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四)中醫養生的辨證觀
在周易哲學思想的影響下,中醫養生法的另一個基本觀點,就是養生保健的辨證觀點,其中主要包括陰陽辨證和髒腑辨證兩個方麵。
1.陰陽辨證
陰陽辨證是總綱,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一書中明確指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此為《內經》陰陽學說之總綱。旨在強調,陰陽貫穿於包括人體在內的宇宙萬物,寓於自然界所有物質運動變化之中。譬如,一個體格粗壯、性格暴躁的人,屬陽氣過而陰不足,這樣的人養生,就必須少吃肉食品,逐漸改為以素食為主;在中藥調理方麵,應避免使用助陽藥物如鹿茸、蛤蚧、冬蟲夏草、巴戟天等,而是應當適當使用一些滋陰的藥物,如沙參、麥冬、石斛、百合、旱蓮草等。如果此類人還要補、還要助陽的話,還要大魚大肉地吃,可能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陽亢因腦溢血而死亡。體格虛弱性格軟弱內向的人,大多屬陽虛,應當適當地進食一些肉類食品,在采用中藥補益方麵應當適當地用些助陽中藥,如鹿茸、蛤蚧、巴戟天等。
中醫的陰陽辨證還需要進一步與機體的表裏、寒熱、虛實相結合,例如,陰虛者證見五心煩熱、口咽幹燥、潮熱盜汗、舌紅少苔等,此類人群宜用滋陰中藥調理,如沙參、麥冬、天冬、石斛、玉竹、黃精、百合、枸杞子、桑葚、龜板等。其中枸杞子功效顯著且藥性平和,所以被曆代名家推崇為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良藥,如南宋大詩人陸遊年老時,曾出現眼睛昏花現象,就是靠每日喝一杯枸杞羹而治愈的;近代醫家張錫純50歲時,堅持每晚睡前嚼服枸杞子約30克,用來治療心中煩熱、常欲飲水等症狀,晚年時他極力倡導用幹嚼枸杞子的方法來祛病延年。
2.髒腑辨證
中醫的髒腑辨證比較複雜,但對於中醫診病和治病都十分重要,從養生角度簡單地講,就是指五髒六腑的辨證。五髒就是指心、肝、脾、肺、腎,六腑就是指小腸、膽、胃、大腸、膀胱和三焦。
髒腑是化生精血津液,促進新陳代謝,維持人體機能活動的主要器官。分別來說,五髒是貯藏精氣的(精氣,指精血津液),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納、消化、吸收、傳導和排泄的。因而髒以藏為主,腑以通為用。五髒六腑在“心”的統一指揮下,各司其職,保證機體的新陳代謝正常進行,保障生命健康長壽。
如果某個髒器的功能亢進和不足,就會影響正常的生命循環。譬如,脾的生理功能是“脾主運化,脾主統血”。如果脾的功能失調,就會出現腹脹、噯氣、消化不良,或皮膚上出現淤斑或淤點(皮下出血點或斑),出現這種情況的人,就應當采用補脾的中藥調理,如黨參、白術、大棗等。
總之,中醫養生從整體觀和辨證觀出發,強調綜合調養。綜合調養,就是強調養生要注意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以及髒腑、經絡、精神情誌、氣血等方麵的相互關係。
李梃在《醫學人門·保養說》一書中指出,“避風寒以保其皮膚、六腑”,“節勞逸以保其筋骨五髒”,“戒色欲以養精,正思慮以養神”,“薄滋味以養血,寡言語以養氣”。避風寒就是順四時以養生,使機體內外功能協調;節勞逸就是指慎起居、防勞傷以養生,使髒腑協調;戒色欲、正思慮、薄滋味等,是指精、氣、神的保養。動形體、針灸、推拿按摩,可以調節經絡、髒腑、氣血,以使經絡通暢、氣血周流,髒腑協調;藥物保健則是以藥物為輔助作用,強壯身體、益壽延年。正如《黃帝內經》所言:“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
簡單地講,中醫養生包括:順四時、慎起居、調飲食、戒色欲、調情誌、動形體,以及針灸、推拿按摩、藥物養生等諸方麵內容。
二、中醫“天人合一”思想多時刻注意環境對人體和病情的影響
《素問·至真要大論》一書指出:“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唐代醫學理論家王冰對此做了精辟的解釋,他說:“天地變化,人神運為,中外雖殊,然其通應則一也。”這一觀點被後世中醫學家稱為“人身小宇宙論”,強調人體這個小宇宙必須融入自然界這個大宇宙,強調“天人合一”、“人與天地相參”的觀點。《素問·五常政大論》一書也明確指出:“化不可待,時不可違。”
所以中醫養生理論,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環境、人與社會環境的協調一致,因為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會的人,所以影響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會和心理的因素,隻有這些方麵的和諧統一,才能保證人體的身心健康。
中醫的經絡養生,是把人的髒腑經絡在12個時辰中的興衰聯係起來看,環環相扣,十分有序;“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中醫時節養生,以及中醫飲食養生和中醫情誌養生,也都是道、儒家思想的延伸和發展,體現了中醫養生強調機體與環境因素的關係,不同時節要有不同的養生原則和方法。如孩子脾胃弱,不能多吃冰淇淋,老人腸胃功能差,晚上應該多喝粥。同時,要注意“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也就會“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按此自然規律養生,就會健康長壽。
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醫提出了四時養生法和不同地域不同職業不同文化水平的人的養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