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茲頓了頓看向赤霄“《元和郡縣誌》:山多樹林,青白望如駁馬,北人呼駁為賀蘭。後世相沿其說,還引申出阿拉善山之說。賀蘭山又稱“豁了口”,在賀蘭口溝內平臥著一塊大石頭,很像人的一隻腳,在大石頭上又磨刻著兩個大腳印,一前一後,好像一個巨人跨大步時留下的印痕。傳說仙人在此開山時豁了口,留下此足印,黑狼氏初祖踏了仙人的足跡後有了身孕,繁衍成後來的賀蘭部,因此,“豁了口”又被稱做賀蘭口。直到現在,當地農民還稱賀蘭口為“豁了口”,有些不懷孕的婦女,都要到這裏來摸一摸仙人的大腳印,回去不久就懷孕。
在賀蘭口溝內北坡,有一石洞,常有青蛇出入。相傳古時有獵人經此,見洞中寬可容身,清涼宜人,遂入洞臥睡,夢見青蛇咬身。驚醒後,見兩蛇交尾於胯側,並無傷人之意,便輕輕從洞中退出。當日獵得青羊2頭、山雞8隻,滿載而歸時,兩蛇已不見蹤影。此後,獵人出行,每於洞中小憩,則獵物所獲必豐,故將此洞名為靈蛇洞。舊時,獵戶常於每年驚蟄日祭拜靈蛇洞,以求出獵成功。《周公解夢》書雲:“夢被蛇咬主大運。”
傳說仙人攜琴西遊,見賀蘭山風景優美,便沿溝穀尋泉眼至此。一時雅興大發,在此巨石上撫琴弄弦。又見遠山那邊飄過一朵彩雲,仙人便騰空而起,甩下一根琴弦飄然而去。琴弦落處,變為一條小溪,蜿蜒曲折,繞巨石與清泉彙流,潺潺而下。從此,這塊巨石被人們稱作古琴台,其下小溪便名為琴溪。坐在琴台上,靜心聆聽泉水流淌,真的會有琴聲傳過,如絲如縷,其妙無窮。”
殷茲頓了頓,此刻他懷裏的小狐狸也變得認真起來“《山海經·西山經》:(長沙之山)又西北三百七十裏,曰不周山(中略),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相傳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夠到達天界的路徑,其中女媧補天就是由於共工在不周山發怒了,將天撞了大窟窿,女媧才手持五彩石從不周山登上天去進行修補工作的。那麼,這座隻在古史傳說記載中出現的不周山具體位置在哪裏呢?”
“不周山東望泑澤,而泑澤又為河水所潛,河水便是黃河,那麼,泑澤應當在不周山的東麵方位,也就是確指在不周山與黃河之間,有一片廣闊的連湖地帶。此處所說的泑澤,在遠古時期很可能是相連的大湖泊。那麼,這種在山的東方與黃河的西方之間,又有著湖湖相連的地貌在哪裏呢?就是賀蘭山與黃河之間且有著陸續相連的湖泊地貌。在黃河周圍的山脈,與大河南北走向平行的山,且之間還有眾多湖泊的隻有賀蘭山。《山海經》還有句話:“不周山北望諸囟此(zi),即不周山北望(卓)(子),(卓)(子)也就是今天賀蘭山北邊的卓子山。”殷茲笑起來。
“若是按照你身邊人類女子來說,遠古時期不周山作為中華民族的聖山,並被記入史冊,其原因就是因為不周山是華族遠古史上的祭祀中心,也就是當時天下華族權力與文化的核心區域。在不周山有一個祭祀中心,也就是今天的賀蘭口,這就是賀蘭口有著全世界最多最集中的遠古人麵岩刻的原因。遠古沒有相片,祭祀人物就要刻人麵像。這些人麵像並不是相同或者類似,實則是明確標出名號的,而不是隨意的刻畫。從賀蘭山遠古時期留下來華族早期的岩畫得知,4000年以前的岩畫皆為遠古華族先民以諧聲的象形字(看似畫,實為字)祭祀華族古帝的文字,這就是漢字在大諧聲時期的文字形態——象形字。是漢字的最初形態,這便是漢字在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形態。文字在它誕生的那一刻就是帶著讀音的,也就是說,漢字的形與音是同時誕生的。”殷茲又說道
“賀蘭山的背麵即是阿拉善,賀蘭山與阿拉善同音同義,全是華族遠古語音[gala]的遺音。據考證,賀蘭山,唐稱曷拉山,隋稱賀蘭山。魏源《國朝綏撫蒙古記三》雲:賀蘭山厄魯特者,俗稱阿拉山也。阿拉山即賀蘭山,今阿拉善得名於此。阿拉善在遠古屬不周山文化帶,因此,在阿拉善出現的遠古石器加工場所並不奇怪。”殷茲緩緩說來。
“據《山海經》載,女媧在不周山練五彩石繼而登天將共工撞破的天補好。那麼,女媧所練的五彩石來源於何處?阿拉善盛產奇石,其中有名的是瑪瑙石。今天,出自阿拉善的瑪瑙石依舊五彩繽紛。如圖所示,這種石頭在今天看都是五彩繽紛,晶瑩剔透、異常美麗,就不用說幾千年前的阿拉善,這種五彩繽紛的石頭一定是數量巨多且個體較大。這才會有相關連的神話傳說的誕生。”殷茲笑起來“女媧後人,你不打算去看看賀蘭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