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聞文體範式革命的引領者(1 / 3)

——序《南方周末特稿手冊》

正值本文寫作之時,一篇名為《一個“搶劫犯”母親的1605天》的特稿(刊於《南方人物周刊》)在微博和社會上引發特別關注,它的主人公是一個叫王朝的普通公民的冤案,而冤案的可能製造者之一是2010年一起事件的當事人之一、現已全國知名的某地公安局副局長李剛。

特稿(feature),作為一種新聞文體,並非發軔於本土,而基本上是舶來品。但是,為什麼由域外民主社會誕生的新聞文體能夠被國人接受,並且漸成真正的主流新聞文體之一,成為《南方周末》的品牌新聞產品之一,這是令我們興奮、關注和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

美國19世紀30年代進入平民主義和大眾化報紙時代。隨著經濟生活的民主化,以意識形態論戰為主導的政黨報刊隨之衰落,代之以商業性大眾化報刊。特稿作為相對於硬新聞的“軟新聞”,也隨之在報端大量出現,以其“人情味”吸引大量新近獲得讀寫能力的新讀者、尤其是女性。

在當今的美國,特稿一般指除消息(news)和深度報道(含解釋性報道和調查性報道)之外的其他新聞文體。普利策特稿寫作獎對其獲獎作品的評獎條件是:“除了具有獨家新聞、調查性報道和現場報道的共有的獲獎特質外,特稿主要是考慮高度的文學品質和原創性”。

特稿誕生後,曾由於瑣碎、八卦和無聊,而被美國一些正派讀者詬病,被視為是一種低俗乃至惡質。進入20世紀,特稿逐漸融入人文和社會關懷要素,其價值逐漸被美國嚴肅報刊和讀者接受。到1979年,普利策獎委員會增設特稿寫作獎,其地位獲得空前提升。

一般說來,特稿不選擇硬新聞那種“重大”或曰“厚重”題材,而多寫普通人的不普通故事,即他們的命途多舛和悲歡離合(偶爾的例外之一是1982年普利策特稿寫作獎獲獎作品《聯邦政府是如何運作的》,那是美聯社寫作大師索爾?佩特的手筆)。它在寫法上尤其注重趣味性、可讀性。然而好的特稿必然是趣味性與嚴肅性的統一。

特稿通常不像消息那樣采用“倒金字塔”結構來寫導語,而是更多地以設懸念的手法開篇,往往以小角度和趣聞軼事切入,讓讀者輕鬆地進入一個故事。隨著作者看似輕鬆的筆調,嚴肅的主題逐漸揭示出來。概言之,特稿的特點是在嚴格遵守客觀性的前提下,著重描寫故事的氣氛,刻畫人物的性格,安排故事的情節發展。

關於特稿作品的魅力,我可以講兩個小故事。其一,我幾年前給學生布置作業:翻譯一篇普利策特稿寫作獎獲獎作品,許多女生反饋,她們是一邊抹眼淚一邊完成的。其二,《克利夫蘭實話報》女記者康妮?舒爾茨是2005年普利策時事評論獎得主,而她在2003年曾獲特稿寫作獎提名,她的係列文章描寫了一名被冤枉強奸犯無端獲刑13年的冤情,以至於真正的強奸犯在被打動之後投案自首,該罪犯後被判刑5年。

(二)

20世紀90年代以後,市場領域、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逐漸在中國擴展,一元的宣傳模式和評論取向新聞事業逐漸向多元的新聞報道模式和信息取向的新聞事業過渡,傳統的通訊類報道由於空疏、甚至在真實性等基本品質上持續受到質疑,即便是揭露性的報告文學,也由於細節等缺陷在法製背景下陷入困境。一批麵向嚴肅讀者和大眾市場的報刊不得不拋棄固有的報道範式,超越傳統的價值認知,引進了域外的新聞寫作價值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