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政治改革發展盡顯製度魅力1(1 / 3)

新中國成立六十五年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在不斷探索前行,逐漸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隨著經濟社會結構和利益關係的深刻調整,我國的四大基本政治製度不斷得到發展完善,有力地推進了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同時,我國的法製建設也不斷完善,這是人民享有民主、自由和人權的保障,也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基石。

在民主法治建設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的建設也在不斷發展,一批又一批先進黨組織、領導班子和優秀黨員幹部湧現出來,他們以崇高的精神、無私的奉獻、一流的業績為黨和人民做出了突出貢獻。

一、民主政治,闊步前行

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的民主政治不斷發展完善,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一)人民代表大會製度為人民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行,它標誌著作為我國根本政治製度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起來了。這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實行民主集中製。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憲法的公布施行,掀開了我國人民民主全新的一頁。

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代表大會製度的基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都是由民主選舉產生。正因為這些代表由人民選舉產生,所以他們要對人民群眾負責,並受人民群眾的監督。

1954年,25歲的山西平順西溝村村民申紀蘭騎著一頭毛驢,趕往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這條路,她一走就是五十多年。

作為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的黨支部書記,申紀蘭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利益著想,始終嗬護著每一位群眾。她帶領群眾植樹造林,引資金上項目,脫貧致富。作為第一屆到第十一屆的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每年都要在人代會上提出事關農民切身利益的建議和議案,為農村和農民問題四處奔走。

(二)政治協商,彙聚智慧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製度的確立。從此,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深深植根在中國大地上。人民政協在曆史大潮中曆練成長,並最終伴隨著中國民主政治的曆史進程,在中國政治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框架中,民革、民盟、民建、民進、農工、九三、致公、台盟8個民主黨派和全國工商聯,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和特點,不斷為國家提供有理、有據、高水準、可操作的決策參考。他們按照各自的傳統,團結了一大批高層次的知識分子,成為了豐富的議政資源。每年年初,他們根據國家的中心工作確定調研課題,隨後,一個個帶著題目的調研組便開始奔赴各地,開始了新的參政議政輪回。

2013年3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十天時間裏,在一次次討論中,觀點的交鋒與碰撞帶來共識,在一份份提案中,坦誠的諍言與灼見彙聚力量。

1.第一份提案——關切

清脆的鼠標點擊聲中,一份關注綠色農業發展、署名九三學社中央的提案,通過全國政協的電子辦公係統成功提交,成為本次大會第0001號提案。

談起這份提案,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賴明回想起自己和韓啟德主席、王誌珍副主席以及近二十位九三學社社員,連續四年多奔波在四川、河南、陝西、浙江以及東北三省等地農村調研的情景。

2.第一次大會發言——坦誠

2013年3月7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首次安排大會發言,周漢民委員走上講台。他手中的講稿上,紅色鉛筆寫下的記號,標出了哪裏重讀,哪裏停頓,哪些字該讀翹舌音、平舌音……

“我是上海人,我擔心自己的普通話不夠標準。”從周漢民的話中,人們體會到一名政協委員對“言”的權利何等珍視。

“限量”“限責”“限權”“限用”“限時”……“把收費權力關進製度籠子!”周漢民短短幾分鍾的發言九次被掌聲打斷。掌聲呼應的,正是一名委員的坦誠直諫。

從“重霾之下,談何美麗中國”的感言,到“改革與危機賽跑”的警言,再到“推動普及全民環保教育”的建言……大會發言過程中,掌聲一次次為周漢民的坦陳問題、誠意獻策而響起。

協商民主的舞台上,“言”是委員履職的重要形式。建言獻策、坦誠直言更是委員的重大責任。

“中國夢”寄托著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而人民政協是一個大團結、大聯合的平台,我們相信新一屆人民政協一定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夢想貢獻更多的力量。

(三)塞上遍開團結花

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製度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實行區域自治的製度。1955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的第一個省級民族自治地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宣布成立。此後,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1958年)、西藏自治區(1965年)等民族自治區陸續成立。加上新中國成立前就已經成立的內蒙古自治區(1947年),我國一共建立了五個民族自治區。六十五年來,我國民族工作始終貫穿著一條鮮明的主線——平等團結、繁榮發展。

在祖國的版圖上,寧夏猶如一隻舒展雙翼的鳳凰,依戀在共和國的懷抱。寧夏是我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610多萬人口中,回族人口218萬,約占總人口的36%。在賀蘭山下,在黃河岸邊,“塞上江南”處處綻放著民族團結的花朵。

1.好的製度帶來滄桑巨變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寧夏民族區域自治製度日臻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賦予民族自治地區以更廣泛的權利。為貫徹落實民族宗教政策,寧夏先後頒布實施了140多件地方性法規、條例和政策,促進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和團結進步事業的健康發展。

好的製度帶來了寧夏的滄桑巨變。2008年,寧夏糧食總產達326萬噸,實現了由吃飯靠國家返銷到自給有餘的轉變。隨著無線寬帶網絡連接到同心縣偏僻的五道嶺子村,寧夏成為全國第一個“村村通互聯網”的省區。寧夏高速公路通車裏程突破1000公裏,每萬人所擁有的高速公路裏程也位居全國前列。

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使少數民族真正實現了當家做主,促進了各民族間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發展繁榮。實踐證明,這一製度完全符合國情,符合寧夏實際,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無比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

2.民族大家庭,和諧一家親

千百年來,在這塊神奇的熱土上,各個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早已水乳交融、不分你我。在寧夏,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故事廣為流傳。

海原縣鄭旗鄉撒堡村回族婦女馬誌英,不顧病痛,以頑強的毅力和慈母愛心,多年來救助撫養了回漢貧困女童,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回族媽媽”。就是這個溫暖的“女生之家”,先後走出了76名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