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確立建設目標
額濟納旗既扼綏蘭新軍事聯絡指揮所之要津,複因戈壁堅平可作西北國防之空軍基地,其國防上之價值,已述於前(見第一章第二節)。本旗麵積雖大,經濟價值雖甚低,然能因地製宜,加以人力之改造,亦不無發展希望。今後一切設施,似宜以發展經濟,改進交通,促進文化為主。茲就管見所及,略一論之。
一、發展畜牧事業繁殖軍用駝馬
額旗全年雨量不足三十公厘,年平均溫度僅約五度,作物生長期僅百三十餘日,霜期長而無定,風沙過大,兼以土壤含堿太重,若行大規模農墾,困難頗大,河邊衝積土雖較肥沃,因雨量不足,必靠灌溉,而地下水含堿過重,多不宜灌田,即含堿較輕者,灌溉日久,亦難免不生弊端,大規模之鑿井開墾,勢所難能。若引河水灌田,額濟納河上源弱水、臨水均出河西祁連山中,山丹、民樂、張掖、臨澤、高台及酒泉、金塔、鼎新等縣農業全賴弱水與臨水灌溉,常苦水量不足,金鼎二縣,上遊稍遠離,缺水尤甚,每致歉收。是以春播以後,額濟納河常遭幹涸,可知額濟納河水量不足上遊應用,自無餘水供下遊額旗農墾,即令以後上遊修建新式農田水利工程,采用科學技術,充分利用天然水源,節蓄水量,而前述八縣現有耕地共僅一九九三方公裏,各縣耕地麵積除民樂占總麵積百分之二四.四外,其餘各縣僅占百分之一至一二。據一般曾赴河西考察者粗略估計,河西可墾荒地麵積(包括生荒與熟荒)超過已耕地麵積以上,河西農業自然環境溫度、雨量、土壤等遠優於額旗,故河西之農墾易,且產量高而穩,至河西荒地大量開墾後,因采用新式水利技術與工程水量之應用,更為精密,必至河西天然水源,盡為河西應用,恐尚難全墾河西之荒地,將更無餘水以適時供額旗應用矣。就國家經濟之立場論,亦應盡先開墾河西之荒地,以增國家財富也。將來河西若河渠興修,大量開墾後,額濟納河下遊之水量即減少,則額濟納旗之地下水位亦隨之降低,而影響額旗鑿井之不利。吾人瞻望河西農墾,知額濟納旗雖有肥沃土壤,亦無充足之水源資供農墾也。
更就衝積土本身觀之,是土密生紅柳蘆草為最優之牧場,係額旗牧業之生命線,不宜輕易變更利用。黑城一帶昔曾行大規模農墾,且生長良好,三百年來,良田美池,已盡變為沙漠戈壁,頹垣破瓦,鳥獸絕跡,其荒廢原因,雖未確知,究係社會原因,人去沙來,抑自然原因,沙驅人去,或水絕人去而沙來等,若未經精確之長期試驗研究,驟行大規模農墾,初期雖可豐收,恐沙礫日積,堿質上升,土壤漸變磽瘠,卒至不能耕種,耕者被迫而去,更變為沙漠戈壁,草木不生,雖欲重為牧場。
額濟納旗之經濟資源,本極貧乏,此僅有之優良牧場,絕不允輕易變更利用,以免摧殘其生產機能,故額濟納旗之土地利用,宜以畜牧為主也。
額濟納旗既以畜牧為主,則河西收獲後,多餘水量,額旗可設法引灌牧場,目前額旗仍行遊牧,不知管理及改良牧草,聽其自然生長,因牧草之生長條件遠低於農作物,故雖有少量之水不依嚴格時令,亦可灌入廣大牧場,培養大量牧草,遠勝於聽其自然生長。再行改良牧草,采新式牧畜方法,修築簡單畜舍,割儲牧草,改良畜種,防治獸疫,及注意各種家畜保健事宜等,施行集約經營,則額旗畜牧前途尚可相當發展。依蒙古人民共和國近年畜牧進步情形為準,改進之後,家畜數量,至少可增加四倍以上,絕無問題。
蒙古馬耐勞而善馳,奔走沙漠戈壁,如履平地,自古為兵家所珍。駱駝任重負遠,尤為沙漠戈壁之寶,二者平時為西北沙漠交通之主要工具,戰時係角逐沙漠疆場之利器。成吉思汗賴之,曾橫征歐、亞、非三洲。今後邊疆一旦有事,主要交通路線有完善之軍事設備,而廣大無垠之沙漠戈壁無險可守,機械化武器及普通軍馬均難穿越,攻守運輸,惟駱駝及蒙古馬是賴。額旗既有優良之牧場,又係駱駝及蒙古馬之故鄉,尤以居延海濱水草富饒,正可利用以大量選育繁殖軍用駝馬,以建設吾國騎兵也。
二、施行小規模農墾栽培園藝作物
額旗既以畜牧為主,牧民生活最缺乏者,為新鮮蔬菜及水果,二者蒙人極珍視之。今後人口日增,遠道輸入菜果供軍民食用,既不經濟,又不新鮮。且近年蔬菜栽培,試驗頗為成功,故宜於水濱衝積土中,選堿輕之地,作小規模之農墾,以種蔬菜果樹為主,兼植穀物,其量以充分供給額旗需用為原則。額旗牧民除食乳肉外,又有充分之蔬菜瓜果及適量之穀物佐食,營養得以增進,生活自然改善也。
額旗雖天然條件不宜農墾,惟小規模之園藝事業,因經營集約,可采新式方法,設置溫室暖床,提前播種,延期收獲,應用促成栽培,防霜防風及其他保護工作等,以延生長期而避傷害,因規模小,控製自然之技術較易施行。就土地論,於沿河兩岸及居延海三角洲上,隨處皆可選得小規模之淡堿地。就灌溉論,因淡堿土上所掘之井,水亦較淡,可灌田禾,即令引用河水,亦因需用量小,便於蓄引,若全部小農場於播種時皆必需河水時,亦可由政府規定分用上遊一日之水已足應用,故此小規模之農墾,於氣候土壤水分及技術等均無問題。若試驗成績特佳,而河水有餘時,尚可酌量試行穀物,牧草及休閑式之輪作製,以增辟小規模之穀物農場,若栽培數年後,有土壤漸硬或漸瘠等現象發生時,立即栽培牧草複為牧場,另墾新土,因規模小地方改變較易,絕不至浪費地力,或有損土地生產機能也。
三、研究造林吞沙綠化戈壁沙漠
森林有調節氣候、防止風水衝刷、阻擋風沙、點綴風景以及增加經濟收入等功效,近來每談建設西北,無不首重造林。尤以西北沙漠逐漸南移,沙漠內緣良地房舍被流沙掩埋之事實,常見不鮮,依近百年之內侵速度,數千年後秦嶺以北將盡成沙漠,江南各地亦變為今日西北之荒涼景象,實堪憂慮。有識之士,因倡沿沙漠內緣,西起昆侖,東迄內興安嶺,造萬裏防沙長林,阻沙南侵而保漠南農業之安全,其壯誌美意,雖可欽佩,惟行之不無問題。如植樹地址與沙漠距離采用樹種,森林長成後,所阻之沙降積林內,年久沙增,林木能否繼續生長於流沙堆中,森林是否會被沙埋沒,凡此種種均值得吾人事先注意研究者也。
前於森林節中已述及陶來、紅柳及梭梭等沙漠稀有樹種,皆可繁生於高大沙嶺沙丘或極幹戈壁之上,雖可長成茂盛森林,寬者十數裏,長達數百裏。而流沙飛起,高達數十丈,遠達數百裏,有限之低矮森林,何能阻擋無限之高遠流沙,尤以陶來林中,流沙堆積數丈至十數丈,陶來雖可繼續生長,其他樹種非但難繼續生長,且有被流沙掩沒之虞,故萬裏防沙長林,恐既難阻南侵之流沙,複有被流沙吞沒之危,即令能盡厥功,亦僅消極之防沙而已。對廣袤無限之沙漠戈壁,仍聽其荒廢,無何裨益也。
造林防沙工作,於開封、敦煌、金塔及鼎新等地,成績頗佳,尤以敦煌近年農民目睹流沙侵入農田,致耕地漸縮,而見造林田邊,確能阻沙侵入田中,乃紛紛自動造林。金塔、鼎新農民所造之防沙林,最優者共分三重。外側為枝條叢生之灌木,多屬毛柳、紅柳等;中間為樹冠密茂之喬木,如楊柳、榆等;內側密排主幹高直之白楊,高達三四丈,三重寬度合計約一丈。三層樹冠相接,由地麵直達白楊樹梢,如一帶綠牆,飛沙非阻降林中,即越樹遠去,難落田中,功效頗大。金塔北境王子莊一帶沙漠河邊農田,田邊均密植毛柳或芨芨草等以阻沙侵入田中,功效亦宏。此法於小規模之農田,確實有效。各農田間無樹林保護之處,常存沙堆,若年代久遠,流沙繼續內侵至農田周圍皆布滿沙漠時,此小規模之防沙林,是否會被沙漠吞食,尚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