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緒論(1 / 2)

第一節 位置麵積

一、位置

額濟納土爾扈特旗位寧夏西部,西、南俱連甘肅,北界蒙古人民共和國,東與阿拉善額魯特旗接壤。據《清會典》載:“額濟納土爾扈特紮薩克多羅貝勒遊牧地——東與西套額魯特旗接界,南與肅州邊外地接界,西至瀚海與巴裏坤接界,北至瀚海與喀爾喀紮薩克圖汗部接界。”又據《清代邊政通》考(九頁)載:“額濟納河之陽曰額濟納土爾扈特旗……跨坤都倫河,南與肅州邊外地接,西與北皆大戈壁,逾戈壁而北,與喀爾喀紮薩克圖汗部接,逾戈壁而西與哈密接。”惟該區及四周皆係戈壁,人民賴遊牧為生,各族遊牧區域尚無固定界線,而清末以還,中央亦未行劃界工作,故額濟納土爾扈特旗之疆界無從確定。就目前情形概言之,東部以吃老文克曹與可倫川景間之連綿沙山(即大沙嶺)及古爾乃東部之群山和阿拉善額魯特旗之艾力布蓋、巴丹吉藍、拐子湖、宗乃與巴龍薩拉劄等五巴格接壤。東南部以合黎山與甘肅之張掖、臨澤、高台等縣分界。正南以馬達井子及沙門子與鼎新之雙城子及金塔之天倉連境,北與蒙古人民共和國分界。西部直達馬鬃山一帶,馬鬃山因毗連肅北自治區、鎮西(巴裏坤)及蒙古等地,俱係戈壁,沙漠浩瀚,疆界尤難確定。

二、麵積

額濟納土爾扈特旗因四至疆界無明確規定,其麵積自難確知。惟自前述疆界概計之,其東西長約一千市裏(五百公裏),南北寬約六百市裏(三百公裏),全麵積約五十萬方市裏(十二萬五千方公裏)。約占寧夏全境百分之四十五,大於江蘇,而略小於安徽。

第二節 沿革名稱及地位之重要

一、沿革

額濟納土爾扈特旗,古匈奴地,漢武帝後元狩二年霍去病出北地二千餘裏,過居延即此,為漢族勢力達居延之始。太初三年,強弩將軍路博德築城於居延澤上,以控匈奴。天漢二年李陵出居延至浚稽山,居延一帶,為漢兵與匈奴交戰之前線,係武帝新拓疆土。至安帝時置居延縣,屬張掖節製,居延始正式歸入中國版圖。建安時,改為西海郡,晉因之。南北朝時淪於柔然,隋唐時屬於突厥,宋時為西夏所據,曾立威福軍。近人於黑城子寶塔中,曾獲得西夏文字經典多冊。元時收入版圖,置亦集乃路,曾立總管府。《元誌》:“亦集乃在甘州北千五百裏,城東北有大澤,西北俱接砂磧,乃漢西海郡。”明洪武初,馮勝拔肅州進至掃林山,亦集乃路即此。後淪於韃靼,清起又收入版圖。雍正七年賜土爾扈特旗遊牧,屬甘州節製。至一九二八年劃甘肅之寧夏道與阿拉善霍碩特旗及額濟納土爾扈特旗,建立寧夏省。雖入寧夏版圖,以該地遠離省垣,沙漠隔阻,交通困難,故行政上,仍沿蒙旗舊製,至今尚未設立縣局。

二、名稱

額濟納土爾扈特旗,以境內有海,漢人遂稱居延海或居延澤,故元朝以前,史冊均稱居延海或居延澤。所置縣郡,亦以居延名之。元時改名亦集乃,明時仍沿用之,直至清雍正七年,始名額濟納土爾扈特旗。

考額濟納土爾扈特旗名之來源,係地名額濟納與旗名土爾扈特聯合而成,與阿拉善霍碩特旗係地名阿拉善與旗名霍碩特合成者同。額濟納係由亦集乃音轉變而成,蒙語額濟納與亦集乃音極類似,亦集乃或係由居延海轉變而來也。另說因舊土爾扈特旗人昔在俄境額濟勒河遊牧,額濟勒河即Volga River,近人譯為“伏爾加”,昔時譯為額濟勒,至土爾扈特人由俄境遷回新疆,更移住居延海後,遂稱該旗為額濟勒土爾扈特旗,後將勒轉變為“納”,遂成今名。是說雖不無理由,恐不如前說理由之充分也。因該旗蒙民,係舊土爾扈特旗,故亦稱額濟納舊土爾扈特旗。又以名稱太長,故普通多簡稱為額濟納旗,與阿拉善旗之簡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