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市場中的企業
對於政府公共政策和管製的敏感和關心,使企業在適應它們所帶來的影響的同時,不斷激發自身對政府政策施加影響的動力。理論層麵對企業政治行為的研究雖然在研究視角上有所差異,但基本將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係視為一種交易。最有代表性的是公共選擇理論中對政治市場的研究。它是一門介於經濟學和政治學之間的新的交叉學科。它以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尤其是理性人假設)、原理和方法作為分析工具,來研究和刻畫政治主體--包括選民、利益集團、政黨、官員、政治家等的行為。正如公共選擇理論的奠基人布坎南(JamesM.Buchanan)教授所概括的,“公共選擇是一種對政治的看法,它是在把經濟學家的工具和方法擴大應用於集體的或非市場的決策的過程中產生的”。
公共選擇理論認為,人類社會由兩個市場組成。一個是經濟市場,其活動的主體是消費者(需求者)和廠商(供給者),人們通過貨幣來選擇能夠給他們帶來最大滿足的私人物品。另外一個市場是政治市場,其活動的主體主要是選民、利益集團和政治家、官員,人們通過投票來選擇能夠給其帶來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製度。政治市場是公共選擇學派最核心的假設之一,將政治看作是一種個人相互交易的市場,並且用新古典經濟理論對其進行分析,被認為是公共選擇理論區別於西方主流經濟學和政治學的一個主要特征。
高賢峰(2007)在其研究中認為,政治市場概念為研究民營企業家行為提供了開闊的新視角,並提出了類市場政治行為的概念,在這種概念之下,民營企業家與政治體係的關係是以“交換”為基本線索的過程,政治體係與企業家都是最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行動者。
對企業政治行為的諸多理解基本是以政治市場理論所堅持的思想為依據的,華中科技大學田誌龍教授所給出的定義最具有代表性。他認為,企業政治行為是指企業為了謀求有利於本行業的外部環境對政府政策與法規的製定、實施過程施加影響的各種行為的總和。中山大學社會學係教授邱海雄帶領的課題組在江澤民總書記“七一”講話後開展了一項了解私營企業主政治熱情的調查。調查發現,79%的被訪企業主表示經常會留意國家大事或社會時事新聞,在兩會召開之際,許多私營企業主訂閱了大量報紙、雜誌,密切關注黨中央的政治動向,特別是有關非公有製經濟發展和私營企業主階層的政策變動。另一方麵的情況是,私營企業主對製度化政治參與的願望並不高,企業家希望加入黨政組織的比例並不高。他們期望的是在政治過程中,包括政策的製訂和執行時,能聽取他們的意見、照顧到他們的利益,而非直接地參加政黨。
企業所擁有的資源規模及資源本身能夠被政治力量關注的特質是企業用以影響政府決策或獲取政府承諾的關鍵影響因素,有學者將其定義為企業政治資源。衛武(2006)將其歸納為四種類型,根據其成果進行整理後,企業政治資源具體包容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