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創業家角色(1 / 3)

“企業家”(Entrepreneur)一詞源於法文Entreprendre,意思是“敢於承擔風險和責任而開創並領導一項事業的人”。最早論述這個概念的是法國經濟學家夏爾·坎提隆(RichardCantillon,1680-1734),在他那裏,企業家就是在市場中充分利用未被他人認識的獲利機會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對企業家概念有重要論述的還有讓·巴提斯特·薩伊、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約瑟夫·熊彼得、弗蘭克·奈特、伊斯雷爾·柯茲納等。國內學者張序總結對企業家的各類定義,認為一個人被稱為企業家,必須滿足三個充分必要條件:第一,他是利用自己或他人的資本創辦企業的人;第二,他是掌握企業控製權並經營企業的人,能夠對決策的全部風險與後果承擔最終責任;第三,他是能夠發現和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實現企業創新與發展並取得成績的人。企業家是集眾多角色於一身的,亨利·明茨伯格等在《戰略曆程》中將企業家所扮演的角色總結為:(1)組織的創立者(無論建立組織是否是一種創新行為;無論這名企業家是一名機會主義者還是一名戰略家);(2)自有企業的管理者;(3)他人所擁有企業的創新型領導者。

從對企業家概念的經典詮釋中可以發現,創業能力與承擔創業風險是企業家概念的重要內容,從這個層麵上講,創業家就是企業家。但也有部分研究認為,創業家不同於企業家,比較一致的認識是“創業家需要伴隨企業的成長而進行向企業家的轉換”。在中國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是並不多的,大多數企業的經營者、管理者歸為商人、創業者更為合適。從創業家到企業家,並不是一個順其自然的過程,也不是一個經驗累積的過程。在企業不同的生命周期,經營者所應該具有的精神與能力是不同的,從一個創業家成長為企業家,不是一個量變的過程,也不是一種必然,而是一個質變的過程,創業家在企業不同的生命周期需要不斷地進行角色調適,是必須隨著企業的成長不斷蛻變的。

在國外文獻中,企業家與創業家的分界並不明顯,都是用“Entrepreneur”一詞來表示,一般翻譯成“企業家”。Entrepreneur一詞國內較多的文獻翻譯為“企業家”,相應Entrepreneurship被翻譯成“企業家精神”或“創業學”,如ElizabethChellrn所著Entrepreneurship:Globalization,InnovationandDevelopmentg一書,國內有學者就將其譯作《企業家精神:全球化、創新與發展》;而DonaldF.KuratkoRichardM.Hodgetts所著EntrepreneurshipTheory,Process,andPracticeg一書,國內有學者將其譯作《創業學理論、流程與實踐》。

相關研究對於兩個概念的區分主要集中在“創業”一詞上。關於創業的含義,從目前的文獻來看,國外的研究可以歸納為以下四方麵的內容:①開發新事業,新開發的事業與原有事業分而治之。②內部創業,關注企業組織的創業導向。③創業型改造,即流程再造。④構建內部市場,目的在於有效配置資源。國內方麵,南開大學張玉立教授的觀點具有代表性。他認為,內部創業是指創業活動的內部化,通常由具有創業企圖和理想的員工發起,在組織的支持下創業,與企業共擔風險,共享成果;外部創業(再創業)指追求不同於母公司目前活動的戰略,采用獨立事業單位的結構和組合並配置新的資源,也就是在現有的組織外部開展創新活動,實現方式可以是合並、聯盟、公司新事業開發和新事業剝離等。關於這方麵的文獻認為創業是創業家的主題活動,或言之,創業家概念是建立在具有特定屬性的活動上的,這種屬性的核心是創業導向,創新性(Innovation)、自治性(Autonomy)、先動性(Proactiveness)、競爭侵略性(CompetitiveAgressivness)是其基本特征,而企業家則是圍繞企業管理與運作展開活動的角色,是一個具有更多意義的概念。

思想和文化沉澱帶來的官僚作風使很多大公司失去了靈活的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競爭和動態環境中陷入增長停滯,甚至出現被小公司超越的困境。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創業活動已從個體層麵拓展到公司層麵,創業精神開始成為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動指南。公司創業就是與已建公司的創業行為緊密聯係的創業決策、過程及其結果。它是建立在識別市場機會和資源新組合基礎之上、以創新和戰略變革為核心的組織特征和組織行為。Guth和Ginsberg(1990)將公司創業劃分為兩個戰略管理上的選擇:公司冒險(CorPorateVenturing,或翻譯為公司風險投資)和對公司進行轉變的戰略更新。Thomberry(2001)將公司創業劃分得更細,確認了四個類型:公司冒險、內創業(Intrapreneuring)、組織變革和產業規則的破除。Covin和Miles(1999)確認了四種公司創業:持續再生(SustainedRegeneration)、組織回春(AnizationalRejuvenation,或翻譯為組織年輕化)、戰略更新(StrategicRenewal)和領域重構(DomainRedefinition),它們分別與公司引入新產品和進入新市場的組織能力、組織本身、組織在現有環境中執行戰略和組織創造與開拓新產品市場領域等有關。而對於不同類型的企業而言,變革與創新的度量並沒有標準化的尺度或統一的評測標準,因此,創業對於不同主體的意義也是有很大差異的,所以,從創新的視角明確地區分企業家與創業家之間的活動內容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有一種觀點開啟了我們的思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會不斷遇到“危機點”或者稱之為“關口”,這些節點往往是企業發展的節點,創業家的意義就在於如何讓創業走出山重水複,進入柳暗花明。故而在隨後的表述中,創業家僅僅是特定情景下的角色,而不是特指某個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