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二章以上犯上當不當殺(1 / 3)

第一五二章以上犯上當不當殺

李建成恍然大悟。

原本他魏征獻出這條計策的目的就是要把陳應由明轉暗,暗中布置備戰李世民的事宜。

對於世族門閥肯定有人會與李世民暗通款曲,要想瞞天過海,就需要世族門閥和天下人相信陳應已經死了。

光明正大的長安斬首陳應,李秀寧如果沒有反應,肯定會引起有心人的懷疑,李建成瞞著李秀寧的真正原因就是,要讓李秀寧大鬧長安城。讓天下人皆知,李建成與李秀寧分道揚鑣。

想通此節,李建成起身望著李安儼道:“敲響朝鍾,召集百官議事!”

“鐺……”的一聲巨響,從鍾腹回旋轟鳴著,幅射出來,繚繞而去。

就在太極宮的朝鍾響起之時。

大理寺門外,李秀寧、李道貞、何月兒、紅袖、綠珠全身甲胄,手持兵刃朝著大理寺天牢前進。

然而,早已聞訊而來的娘子軍將於則包圍大理寺。

此時,大理寺天牢正門,隻有一名身穿緋色官服,頭戴著軟腳襆頭的官員,擋在大門口處。

這名官員正是大理寺丞張蘊古。張蘊古原本微不足道,不過他在曆史唯一的名氣,就是被李世民冤殺而死。事實上,這個張蘊古比較擅長察言觀色,希翼上意,屬於一個弄臣。

原本的曆史時代,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李元吉被殺,而且連李建成兒子們,一個都沒有留下。作為李建成的心腹,魏征也是萬籟具滅。當時魏征一心求死,刻意處處頂撞李世民。

偏偏李世民得位不正,他必須要以正其名,所以,機緣巧合之下,成就了魏征人鏡的美名,同樣李世民也是了千古明君。看到魏征用頂撞李世民的方式,獲得了仕途上的一片坦蕩。

張蘊古也東施效顰,學著魏征的樣子頂撞李世民,他在李世民登基之初,就上了一道《大寶箴》

今來古往,俯察仰觀,惟辟作福,為君實難。宅普天之下,處王公之上,任土貢其所有,具僚和其所唱,是故恐懼之心日弛,邪僻之情轉放。豈知事起乎所忽,禍生乎無妄。故以聖人受命,拯溺亨屯,歸罪於己,推恩於民。大明無偏照,至公無私親。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禮以禁其奢,樂以防其佚。左言而右事,出警而入蹕。四時調其慘舒,三光同其得失。故身為之度,而聲為之律。勿謂無知,居高聽卑;勿謂何害,積小成大。樂不可極,極樂成哀;欲不可縱,縱欲成災……

《大寶箴》從內容上說,不過是儒家君道理論的集中展示,並無多少創見,但其語言精煉優美,有陶熔之功,不失為一篇上好文字,堪稱“箴”體文中的佳作。

但是,話卻不好聽,什麼“大明無偏照,至公無私親、“樂不可極,極樂成哀;欲不可縱,縱欲成災”;“勿內荒於色,勿外荒於禽;勿貴難得之貨,勿聽亡國之音”;“勿謂我尊而傲賢侮士,勿謂我智而拒諫矜己”;“勿渾渾而濁,勿皎皎而清,勿沒沒而暗,勿察察而明”等等,這讓李世民像吞了一顆蒼蠅一樣惡心。

隨後,河內人李好德以瘋疾妖語,張蘊古究其獄,謂癲病不當坐治。禦史權萬紀勘其情縱,李世民大怒,借機下令斬於東市。然後,李世民又害怕輿論對他不利,又假惺惺的下詔往後,死罪必須命有司五道複奏,以免冤殺。

事實上,最大的冤殺對象,就是張蘊古。按說張蘊古這種事情,根本就不致死,連失職都算不上。古往今來,冤死的人多了去了,也沒見哪個法官因為判錯案子償命,隻要不存在收受賄賂,草菅人命,連責任都不用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