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七章解決土地兼並的辦法(1 / 2)

“話雖然如此,不可否認,建立工坊可以牟取暴利,然而,當大家都是開設工坊,那麼田地豈不是要荒廢下來?”到這裏,李建成語氣凝重的道:“我大唐以農為本,如此廢農興工,豈不是本末倒置?”

“辦工坊當然賺錢,可是這個工坊也不是誰都可以建起來的!”陳應指著外麵的煙囪笑道:“就是那個鋼鐵坊為例吧,誰都知道這個工坊可以年產鋼鐵一千多萬斤,如今鋼鐵雖然賣不到兩百錢一斤的高價,但是仍舊可以賣到四十餘錢一斤,除去礦石原料和人工成本,再扣除需要繳納的稅,仍舊可以賺取二三十萬貫。然而,這麼一座工坊,除了土地費用,工坊的廠房、修築高爐、鋪設馳道、興建龍門吊車等等,所有費用全部算下來,不下十萬貫,太子殿下,您可以算算,整個下一口氣可以拿出十萬貫的家族,能有多少?”

如果把開元通寶的價格與後世的人民幣兌換,十萬貫差不多相當於四點二七五億,當然,建好工坊不是直接可以生產,畢竟還需要流動資金支撐,這樣算下來,一座鋼鐵坊差不多約五個億的成本,哪怕後世擁有三千萬美金相當兩個億的家庭,中國大約有七點九萬戶。不過在大唐,這個比例要更低。

這話,李建成聽懂了。

這與這個時代相比,興辦工坊的權利,其實還是掌握在大世族和門閥手中,他們手中有錢,有人,也有權利,隨時可以利用然的人脈和資源,開設一些資源開發類的工坊,保證可以賺得一本萬利。

李建成沉吟道:“就算是這樣做,依舊是富者恒富,窮者恒窮,與原來有何不同之處?”

“不同之處,自然大了去了!”陳應指著清林裏道:“我們清林裏這個地方,全部的良田加在一起,不過五千畝,這樣的土地最多可以養活五百戶百姓!”

李建成點點頭。

在這個時代,農業產量極低,關鍵是農民沒有資金去鑽研科學種田之法,另外大部分農民根本就沒有錢買磷肥、骨植粉、以及蓄養各種牲畜弄有機肥。通常在豐收的情況下,農民需要六十畝地才能養活一家五口,剩下四十餘地用來改善生活和負擔稅收。

陳應接著道:“但是,如今在清林裏生活的人超過萬戶,而且還有大量的流動人口,前來做短工!他們就是依靠著做工賺錢,來補貼家用,改善生活環境,太子殿下可以去隨機調查一下,但凡在清林裏做工超過兩年以上的人,家家戶戶幾乎蓋了新房!”

李建成衝身邊的韋挺點點頭,韋挺緩緩退出。

陳應自然不怕韋挺前去調查,在大唐農民在擁有自己宅基地的情況下,建築一套五間主房兩間廂房的院,成本大約在三十貫左右。這還是請幫工、包買材料的價格。關鍵是現在的百姓都非常樸實,鄰居如果建築新房,他們會自發的前來幫忙,隻需要主家管飯就行,這樣以來,成本會進一步降低,差不多十貫錢左右就可以建築一套這樣的房子。

關鍵是,隨著清林裏的工坊增多,這裏的用工價格也越來越多,原來一隨便十幾個大錢就可以請一個壯年勞力,現在累的工作,沒有三十錢五十錢,根本都找不到人。陳應曾作過調查,清林裏的工匠,哪怕是最沒有技術含量的工工種,工匠也可以賺到一貫多錢一個月,兩年的時間,足夠他們建築自己的新房子。

陳應向李建成繼續解釋道:“太子殿下,您也知道,一旦災荒年景,普通百姓沒有積蓄,應對災,要想活下去,唯一的辦法就是賣地,賣兒賣女,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世族門閥可以通過極低的價格,兼並大量的土地。可是隨著工坊的建立,這些工坊需要使用工匠,在非農忙時節,農民可以利用做工的形式,賺錢蓄積起來,隻有家家戶戶擁有十數貫錢的存款,他們就有了可以應負災的本錢,就算農民沒有了土地,他們也可以利用做工,養活一家老,也可以活下去,不至於在災期間,被別有用心的人振臂一呼,群起響應!”

陳應在後世非常有感觸,(其實是老程有感觸,今年老家發大水,水深最深的時候,超過地平線一米,老程家裏十五畝地,不僅沒有見一粒糧食,反而搭進入翻地、化肥、種子農藥的成本,大幾千沒了。幾乎一個縣所有的秋糧,顆粒無收,現在農民手中有錢,隻能自認倒黴,依舊在洪水退去,該耕地耕地,該種就種)如果農民手中沒有閑錢,這樣顆粒無收的災情,非常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