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應起身望著眾將領與李建成科冷靜的道:“實力強橫到一定程度就代替了戰術與謀略,扶桑聯軍精銳盡出,麵對二百多萬精銳部隊,再高明的戰略也不起作用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拚盡全力,不計代價頂住他們的攻勢,隻有將他們的攻勢頂住,我們才有資格去研究破敵之策!”
陳應站了起來,環視全場,一字字的:“當然,我們並非毫無準備,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努力,我們還有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現在已經接近成功了。”
陳應以東宮右衛率勳二府起家,跟他交過手的人都對那森然布列的弩陣、刺蝟一般的槍林、銅牆鐵壁般的重裝陌刀步兵方陣以及刀鋒般鋒銳的鉤鐮槍騎兵印象深刻,甚至不寒而栗。然而,在陳應的構想裏,最理想的戰爭模式應該是這樣。
數千上萬門重型火炮對著敵人的陣地,沒完沒了的轟;
數以萬計的機槍手沒完沒了的掃射;
最好再是數以萬計的坦克一線平推。
在絕對的優勢麵前,什麼謀略,什麼戰略戰術,什麼陰謀詭計,通通都是渣渣,火力至上徹底壓製才是王道。
陳應非常喜歡前蘇聯氣勢磅礴的鬼畜打法,打不死你也要嚇死你!話,跟蘇聯硬碰硬的打過的德國和日本,幾十年後想起老毛子都還兩股戰戰尿意甚濃,這就是陳應想要的效果。不過在唐朝想做到這一點是不可能的,首先重機搶沒戲,後裝線膛槍鬼知道要什麼時候才能弄出來,大炮現在有一點了,但是離“幾百門”還差得遠,沒辦法,嚴重的火力貧血啊!
所以陳應想到了火箭炮,這玩意好啊,火力超級凶猛,十幾門多管火箭炮同時發射,半邊都是紅的,而且便宜,皮實,有支架能發射,沒有支架也能發射,弄丟了發射架點把火都能射,不將它弄出來簡直沒理了。
所以他不遺餘力的支持大家大搞火箭炮,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幾十輛多管聯裝火箭炮朝敵人傾泄流星雨的壯觀場麵。
可惜這玩意不是這麼好搞的,折騰了三年多,那些工匠隻能他弄出了一堆特大號弩箭,這玩意六尺長一支,擁有一個類似迫擊炮炮彈那樣的彈頭,裏麵裝填著的火棉膠和一定數量的火棉充當炸藥,然後就是一根長長的鐵管子充當平衡杆,鐵管子後麵還有四片飛翼起到平衡作用。
十六根發射管被煆焊在工字鋼構成的發射架上,裝上四輪馬車,這個發射架是可以活動的,搖動手柄就可以將射界調高或者調低了。
每一發炮彈後麵都連著一根長長的引信,燃燒速度非常快的那種,發射的時候用火把一燎,就會看到十六枚火箭嗖嗖嗖一古腦的全射出去了。
陳應初見這玩意兒的時候捂著臉默默的走開,這根本就不是他想要的火箭炮,太土了,土得不忍直視。
不過,不可否認,這種便宜到渣的武器,反而是對付李世民人海攻勢最好的辦法。
現在這種新式武器,根本來不及檢驗。就被陳應命人從疏勒學院拉了出來,為此陳應還親自下了一百五十萬貫的訂單。
雖然這枚火箭彈便宜,不過隻是相對而言。每枚相當於六千多文,幾乎與大唐的一頭牛等價。
關鍵是這玩意射速極快,如果將火箭彈固定的四輪發射架上,不到三息功夫,就能射出十六枚,如果幾千枚排在一起,那也需要十數息功夫就能發射出去。當然,十數息幾千頭牛就飛出去了。
一百五十萬貫聽上去不少,實際上火箭彈還真沒有多少,勉勉強強不到三十萬枚。
其中十萬枚運輸到成都。
成都已經光複,這些蠻兵占領成都之後,不幸中的萬幸是,這些蠻兵根本就沒有想過要退出去,他們把這裏當成了家。
於是,成都城破壞倒不是非常嚴重,隻是留下了滿地的黃白之物,臭氣熏。
長江邊上,一個非常簡易的渡口前。
一排十數艘方艄大船,正在緊張的改裝著。
由於火箭彈的尾焰非常大,這些便宜掉渣的方艄船也是一次性的。
龐玉望著不停地將鐵架子固定在船舷上的工匠,望著尋相道:“這玩意行嗎?”
尋相沒好氣的道:“把嗎去掉,陳大將軍從來不幹不行的事!”
“對了,現在已經不是陳大將軍,而是陳大元帥!”尋相望著下麵的工匠道:“速度快點!”
扶桑聯軍在快速渡河,他們為了渡過長江,在十數個渡口,打造了數十座浮橋。陳應就是要讓李世民的聯軍分割在長江南北,首尾不能相顧。
PS:戰鬥過程還需要寫嗎?不寫下一章完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