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業皺起眉頭,這感覺與陳應傳聞的名聲不符合啊?
他望著陳應,怎麼都感覺陳應特別不靠譜。
不過,陳應依舊向李嗣業灌輸著正麵進攻的軍事理論,其實他這套戰術,其實就是後世日本使有的有名戰術“豬突戰術”。
很多人以為這個戰術是日本人發明的,其實這是錯誤的。這套戰術,早在唐朝武周時期已經應用成熟了。武則因為政治鬥爭,將忠於李唐的文武大臣掃得七零八落,她開始重用寒門與庶民。
關鍵是在那個時代,根本就沒有軍事學校,將門的傳承,與世族門閥一樣,都是依靠家族傳承。
而寒門子弟哪裏懂得什麼軍事指揮藝術,哪怕讀幾本兵書,依舊對軍事指揮如同擀麵杖吹火。不過,在那個時代,這些武則提拔上來的將領,為了不辜負武則的期望,隻能采取一種辦法,重賞將士,以悍不畏死的方式,激勵將士們,完全不進章法,直接一線平推。武周時期,依靠著這個的戰術,南抵吐蕃,北壓薛延陀、偏偏打得周圍諸國諸部沒有脾氣。
後來這套戰術被日本遣唐使學會以後,奉為至寶,最終成為日本的國粹。
在陳應看來,中國兵家重謀輕勇是不對的,老想著劍走偏鋒去打敗對手,到頭來隻會被對手用拳頭教他怎麼做人。
比如大唐開國初期,良謀如雲,猛將如雨,可是以開國大將如李靖、李世績、李孝恭等老將故去之後,大唐的戰鬥力突然下降,沒有這些良將的指揮藝術加成,唐軍吃了不少虧。特別是在遼東對戰高句麗和西南對戰吐蕃方麵,都吃了不的虧。
陳應一直以來都比較重視這個問題,如果有一支很能打硬仗,不畏懼任何對手的軍隊就不一樣了,就算是讓一個庸將來指揮,隻要那個家夥的水平不太爛,都不會吃太大的虧。
所以呢,打仗用不著玩那麼多花巧,遇上敵人,正麵進攻就是了,隻要穩紮穩打,再狡猾的敵人也奈何不了你。
當然這一套理論灌輸下來,這完全顛覆了李嗣業的三觀,他跟著李道貞學兵法的時候聽得最多的一句就是“隻可智取,不可力敵”,現在他爹偏偏告訴他,正麵硬懟,不死不休。
這一套戰法,特別符合安西軍將士的口味。
特別是以驍騎軍將士,他們早已習慣了跟隨陳應,無論麵對敵人一萬人,還是十萬人,哪怕是統葉護麾下的二十萬西突厥騎兵,陳應依舊隻有一句話。
“給本大將軍碾死這幫傻逼!”
陳應的想法是這樣,事實上他把安西軍都是這樣訓練的。
無論敵人是誰。
無論他們有多少兵力。
無論他們戰鬥力是多麼強悍。
麵對敵人隻有一招,端起鉤鐮槍,挺起腰杆,夾緊馬腹,一線平推。
當然,除了驍騎軍以外,還有陌刀軍。
陌刀如牆而立,如牆推進,刀光閃爍,人馬俱碎。
至於弓弩手與橫刀手則更簡單了,萬箭齊發,橫刀手上前補刀,結束戰鬥。
這就是陳應的戰略戰術思想,拚的是國力,打的是經濟。
反正大唐此時的鋼鐵生產能力,是大唐之外,所有諸國總和的十倍以上,可以碾壓周邊。
李嗣業有點懷疑人生。
就在這個時候,站在五牙戰艦望塔上的哨兵打著旗語道:“稟告大將軍浿水到了!”
“浿水”有兩個意思,一是指浿水河,既大同江,沿著大同江可以直抵平壤。
其次是指浿水縣,根據《漢書·地理誌》記載,樂浪郡浿水縣:“(浿)水西至增地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