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外生枝”的鮑魚
在長島,鮑魚不過珍珠門已成曆史。1990年5月,縣水產科研單位在南長山島孫家海域進行海洋生物調査時,奇跡般地發現了自然生長的和人工底播放流長大的成鮑。其中,定點取樣的5個人工底播成鮑,平均體長11厘米,鮮重200克。最大的一個體長13.5厘米,鮮重350克。經鑒定,屬皺紋盤鮑,成鮑外殼呈棕黑色,上附紅藻、石灰蟲。有趣的是,底播投苗長成的鮑魚,殼右後側的螺旋部尚有一個約2厘米長的小鮑原形。整個殼麵,形成一個幼鮑“節外生枝”的奇形。大鮑含小鮑,小鮑育大鮑,兩鮑一體,先“子”後“母”,母子殼的體表明顯差異。
據水科所吳所長解釋,這樣的成鮑,是1984年和1985年底播投苗長成的。原人工培育的幼鮑,吸取的是人為的投料;而移植到大海以後,它們攝取的是自然餌料。由於食物和環境的不同,則顯出異樣顏色。幼鮑在殼上既留下“先天”形象,又“節外”長出大鮑的軀殼。人們從實踐中得到啟示:利用工廠化育苗借海洋底播生長,成本低,見效快,是鮑魚增養殖的有效途徑之一。
“垂線釣魚”的鳥
1962年仲秋節,筆者在大黑山島馱簍山張網狩獵。正在臥鋪裏等鷹的時候,忽聽身後“嘩嘩啦啦”,隻見一隻紫鷸(俗稱臨末雞)在草叢中溜走,當它溜到臥鋪跟前時,突然駐足不動。我屏息仔細觀察,見紫鷸將10厘米長的角質喙插在地上,慢慢地將一條鮮紅細長的線舌向外伸吐。大約一分鍾後,紫鷸猛然抬頭收舌,津津有味地吞咽著什麼。細看,原來它發現了蟻群,但難以逐個啄食。於是,紫鶩“順藤摸瓜”,找到了螞蟻的洞穴,把鮮嫩的線舌一直伸到洞裏。一向嗅覺靈敏的螞蟻,被送上門的美味所誘,群拉眾拖,反被紫鷸垂線“釣”了上來,成為腹中之食。紫鷸被驚飛落網後,剖胃發現,共有179隻螞蟻,另有草樹籽種若幹。
“撐竿釣魚”的魚
長島一帶海域,生活著一種大型的底棲魚——鮁鱇,俗名“蚧巴魚”。因其發聲酷似老人咳嗽,故又叫“老頭魚”。這種魚前部扁平如盤,後部浙細如柱,嘴大如盆,形象十分醜陋,可謂“三斤魚四斤嘴”。
鮁鯨魚雖說相貌不雅,行動呆笨遲緩,不善群集,但它卻有套與眾不同的獵食絕招——“撐竿釣魚”。它的脊背呈黑褐色,腹部呈月白色,常年生活在大海的中下層,適棲陰暗環境。當它與大魚狹路相逢或受驚濤駭浪襲擊時,迅速沉入海底,臥入泥沙之中,隻露出兩隻大眼觀察周圍的動靜。
鮁鯨饑餓時,或潛在泥沙之上,或隱在礁岩之旁,豎起郡得天獨厚的鰭刺——“釣魚竿”。魚竿上挑著一塊銀白色的肉質餌,上麵有鱗光,愈是陰天或夜晚,誘餌越亮,盞小電燈在水中閃動。鮁鯨以驚人的耐性,待旮“上鉤”。
向樂於群遊的小魚蝦,遠遠發現那顯眼的稀罕物,紛紛趕來圍觀,繼而竟相爭食。但它們隻能“望梅”,不能“解渴”。此刻,老頭魚把“魚竿”壓向前上方,兩眼射出貪婪的凶光’突然張開郡血盆大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魚群猛吸一大口,幾十隻不明真相的小魚蝦,在一刹的騷亂中,成了老頭魚的腹中食。它一次進食四五公斤。就這樣,肚子脹鼓鼓的老頭魚’收起了“釣魚竿”’搖頭擺尾地受用去了。
鮁鯨魚的肉約占體重的18%,長期被打入低質魚和腥肥的行列。殊不知,它的肉可加工成類似千貝、海米一樣的美味。魚皮能製成類似海參一樣的珍品。魚肚可加工成美味佳肴。魚骨可製造骨粉。魚腸可醃製成魚露。魚膽大如豬膽,可提取貴暇的藥物牛磺酸。而魚肝的價值更貴重,據報道,在日本被視為高級的滋補品,0.5公斤鮁鯨肝折人民幣60-70元,且供不應求。
人們從鮁鯨魚的獵食方法得到啟示,設計了深水吸魚船、燈光誘捕船,在船“嘴”上放射魚兒愛聽的音樂——超聲波,大大地提高了魚獲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