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我國第三蛇島(2 / 2)

大黑山島的蝮蛇逐步向無居民島實行轉移,改變人蛇共居的曆史,無疑是對蝮蛇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一大嚐試,讓蝮蛇資源為人類造福。

蛇島考察記

大黑山島與遼寧省蛇島,隔渤海海峽南北相望。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十分相似,島上盤踞的蛇同屬黑眉蝮蛇。所不同的是,蛇島係無居民島,大黑山島是鄉級建製、轄6個行政村的有居民島;蛇島的蝮蛇資源已被開發利用,而大黑山島的蝮蛇資源尚待開發。為取經學習,長島縣赴蛇島考察組一行5人,先後對蛇島、蛇島醫院、蛇島博物館、蛇島製藥廠進行訪問、取經。出人意料的是,盛夏8月,蝮蛇已進入“夏眠”時期,難得目睹其尊容。可在登臨蛇島時,群蛇出洞舉步可見,行為活躍,與平時出沒異常,實屬一大奇跡。

盛夏,經旅順口區政協與蛇島老鐵山自然保護區的積極協調,長島縣蛇島考察組乘“遼自巡”艇向蛇島進發。

蛇島,位於遼寧省金州灣外,距旅順港西北方25海裏處。這裏隱居著1.5萬條蝮蛇,自然形成的蛇吃鳥、鳥吃蟲、生吃植物、植物以鳥糞為肥的生態係統的營養結構,早已聞名於世。

登島舉目仰望,海拔216.9米的蛇島,喬木灌木叢生,山色墨綠如黛,傾斜的單麵山有七梁六溝。擔任考察組的向導是蛇島管理處的高級工程師孫立新同誌。在他的引介下,考察組每人手持一木棍,尾隨其後撥著草樹慢步向上。剛走不遠,我們相繼發現腳下有驚蛇竄動爬行,原是鬆弛的神經一下繃緊了,一麵提防樹上偽裝的,一麵警惕腳下隱匿的。孫向導告訴我們,“無鳥蛇不上樹。”他話音剛落,隻見手中倒提一條蝮蛇,抖動了幾下掛到了樹杈上,蛇很快地順枝纏繞,模擬造型。

在一墩黃榆灌木叢下,一條成蛇拖著一個等於其身長的管狀物正向草裏逃遁,我急忙撥草,受驚蛇扔下它的“長筒裙”逃之夭夭。隻見這條剛脫下舊裝的蝮蛇,斑紋清晰,色澤鮮明,管狀蛇蛻,完整、輕軟、柔潤、透明。蝮蛇脫皮是一種生理現象,年內脫皮2-3次,是蛇生長發育的表現。考察組藥研所謝所長指著揀到的一大把蛇蛻說,蛇在脫皮的前一周,體色暗濁,眼角膜呈煙霧藍色,似乎失明。有趣的是,蛇脫皮時,先用力摩擦它的吻端及上下頜,待破皮後,從頭部開始,借助樹枝、岩石、草叢作障礙向後退脫。

蛇的模擬性是驚人的。它爬行時,風穿岩縫;匿下來,如水滲沙灘。其膚色和姿態與周圍環境十分協調。在一處空白地上,一條幼蛇曲成盤狀,特像一盤驅蚊香。在不足百米的山路上,我們先後發現成蛇、幼蛇50餘條,若不是蛇受驚而動,自我暴露,在隱匿的狀態下是很難見其尊容的。7月下旬,時在初伏,蝮蛇按慣例正值“夏眠”期,意外的是,天賜良機,昨天剛下雨,今日天氣陰潮有霧,氣候涼爽,山坡有地表水徑流,蝮蛇紛紛“起蟄”,使我們大開眼界。由於我們防範措施不佳,未敢再往山上深入,但我們看到了蛇島蝮蛇生命在繁衍,種族在綿延,生態在優化的前景。聽孫向導說,他曾5次到過長島縣的大黑山島考察,經取樣測定,兩地的蝮蛇同屬黑眉蝮蛇。目前在我國的長白山、江浙、昆明和蛇島的四大蛇毒派係中,由於蛇島蝮蛇主食雀鳥,其毒質純正,含蛋白酶量高,更優於大陸的雜食蛇和人工飼養蛇的蛇毒。日本人以每克蛇毒萬元的昂價求購。

經介紹,原來蛇島蝮蛇與長島蝮蛇的獵食方法與時間是相同的。每年5-6月和8-9月,隨著候鳥南遷北徙的旺季,進入獵食高峰期。蝮蛇在長期的生物進化中,練就了上樹的本領。它們攀上樹枝,用後半身纏繞,前半身保持“s”形,蛇首微翹,當雀鳥落於臨近時,蛇靠眼鼻間的頰窩放射紅外線,判斷鳥的大小、位置,在可獵的情況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刺上去,死死咬住獵物,小鳥在一陣慘叫中,瞬息斃命。蛇口可張到130度,吞食比它頭部大五六倍的獵物。蛇在吞食時,先用其腮肌調轉獵鳥,從鳥的肩部,順著鳥羽和鳥喙吞咽。

為了全麵了解蛇島的地理環境,管理處的同誌特讓考察組乘船繞島一周。蛇島的地層為震旦亞界矽質岩,島背麵斷裂褶皺明顯,崖壁高險,礁石密布。蛇島東側,一排“蛇島自然保護區!嚴禁登島”的醒目大字,曆曆在目。隻有邢棲落的、翻飛的海鷗,為這令人心悸的險區平添了和祥的氣氛。島上植被覆蓋率達70%,主要有小葉樸、黃榆、刺槐、欒樹、紫穗槐、無刺花椒及菊科蒿子等,岩石風化嚴重,多裂隙,屬棕色森林土。每年途經的雀形目鳥90餘種,各種昆蟲百餘種。自古至今,這裏原始生態良好。近幾年來,由於國家、省、市重視,地方保護得力,加大財政和科技投入,使蝮蛇資源不斷回升。自然保護區開辦的蛇島博物館、蛇島醫院和蛇島製藥正闖出一條保護一增殖一利用的科學之路蝮蛇以它獨特的功能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