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造船習俗(1 / 3)

漁家造船(習稱排船),勝似蓋屋,多請島上的大木匠掌尺,親鄰幫工。船的形狀大小,按其需要和財力而定。特別排大船,講究多,儀式隆重,聲勢非凡。

排船期間,根據工序的進程,要舉行三次大的慶祝活動。首次是“浦誌”,即安裝船底。船底中間這塊木料,是船體的主身骨,如同建房基一祥,是大木匠選材、放線、下料的第一道工序。二次是“比量口”,即船排到平口(工程過半)時,用紅布包太平錢置船底中間,意在太平壓底,吉利生財。第三次是上“大綿梁”。大綿梁是大桅的主要依托,是主艙上的重要部件,安裝大綿梁,標誌著船體營造基本成功。上綿梁時,在其下的堵頭上鑿洞放太平錢,上蓋紅布,用大綿梁壓住。堵頭上的豎聯多為“一網兩船”、“滿載而歸”、“上梁喜逢黃道日,立柱正遇紫微星”。橫幅多為“上梁大吉”。船頭、船尾也貼對聯或披彩掛紅。

這三次大的慶祝活動,都要選擇良辰吉日,要在船場或船頭設供桌,擺祭品,燒香紙,放鞭炮。船主朝海神廟方向三拜九叩。慶日,主人家要大擺酒席,犒勞工匠,宴請賓客。船排成後,要給船命名。船名與主人有很大關係,名聲好的,受人敬重的,船式又講究的,多叫“宏泰和”、“福來順”、“大順子”、“昌和”、“太寶”等;有些船形特殊,或因主人怪僻,多有人送給不雅之名。但船多有綽號。

船下塢時,披彩掛紅,鳴放鞭炮。首次出海,多到廟島天後宮進香、燒紙,跪拜娘娘,以示向海神“報到”,求得陰護。建國後,貼對聯、掛紅旗、放鞭炮習俗尚存,70年代末,拜廟習俗又興。

殯葬習俗

漁民在海上罹難,家中未得屍首,要出假殯。已婚的,用木板釘口小棺材,內放一磚,磚上刻有死者姓名(有的用寫有姓名的紅紙裹磚),再放進死者的衣、鞋、襪、帽等。蓋棺後,同出殯的形式埋葬,稱之為“出假殯”、“埋假墳”。如死者未婚,則待其父母去世時,用木匣按上述形式一起殯葬,稱之代葬假墳。

在出殯之前,家中人先到海邊拖魂。燒香焚紙畢,將死者衣服(上衣)搭在掃帚上拖拉,口中念叨:“×××跟我來家呀!”連叫幾聲後,拖掃帚回家。取衣服向家門連甩三下,叫三聲(同上),以示死者已到家裏,再做出假殯準備。除七日、百日、周年要對死者進行祭奠外,農曆七月十五日是漁村的鬼節令,俗稱“放鬼魂”。此日午飯後、家屬將供品擺至墳前,同時燒紙錁。哭畢,給死者灑酒,把祭品中的部分飯、菜放在墳前,供死者受用。

晚上,家屬多用木板或高梁秸紮製的船(水燈),到海邊放行。船上點蠟,寫有死者姓名並裝有糖果祭品或死者生前喜用之物。

改嫁習俗

往時,島上寡婦改嫁需待亡夫燒了周年才可進行。那時,改嫁多由親鄰物色,再由媒人說合,征得婆家願意,所嫁男方給足錢財方可。出嫁時多在晚上,由男方女客到女方婆家領親。寡婦手提包袱,燈籠引路,到偏僻處,換上衣服和鞋襪(舊鞋扔掉)。寡婦衣著素淡,一路無言,景象冷落。到男家時,男方家中的祖先牌位要用紅紙罩蓋,以防衝神。改嫁雖屬喜事,但宴請、禮儀一切從簡。

如寡婦與原婆家關係不好,臨走時,婆家潑出一盆水,意在永不回還。

在大黑山島,有限公婆滿足錢財要求之後,允許寡婦回到娘家。出嫁時,由娘家請人送親。與眾不同的是,這裏的鰥夫可以途中搶親,且不受社會譴責。搶親者多屬二男求一寡,未遂者,才有此舉。所以,寡婦改嫁多選在午夜或黎明前秘密進行。建國後、島上的“李二嫂”衝破舊俗,改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