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海帶草房(2 / 2)

大竹山島的避風帶就像蓬萊閣的避風亭一樣,當強大的風襲來時,由於懸崖和城垛口這座避風牆的作用,北向風在牆外形成股上升氣流掠亭而過,人在亭內隻聞亭外北風呼號,風聲滿樓,亭內卻煙火縷縷,不見風擾,倘若從牆頂上拋下一紙,紙可越亭扶搖直上而南飄。所以,地形與風向的巧合,會給一些特殊地帶造成奇持的小環境。

南隍城島響洞之謎

南隍城島位於廟島群島北部,渤海海峽中部,它左臨渤海,右接黃海,把“膠”、“遼”半島劃於南北。這裏的地層構造在風浪的作用下,海蝕地貌尤其獨特。

島上有個海蝕大洞,每當偏西北風日,洞內發出雷鳴般轟響,當地人叫響洞。它像這裏的香爐礁、佛爺礁、棋盤山、鏡石洞、天下口和摩崖石刻一樣,塗抹著神奇的色彩,延續著古老的傳說,蘊蓄著科學之謎。島上的北山,山脊起伏,呈北西西、南東東走向,全長約400米,洞的西側,斷壁陡直,崖下有一海蝕洞,酷似城門,響洞就藏在這條帶狀山中的肚子裏。

響洞,暗黑、陰涼、深不可測。建國前,距洞0約200米處的山南坡上,有座佛爺廟。每當西北風大作日,海上有險、漁船未歸,漁家老小紛至上廟,求神拜佛,祈佑庇護。那時,佛爺廟香火旺盛,靈威至高,與響洞有緣。虔誠的跪拜者總在喃喃的叩詞中,聽到了供桌下的山腹裏“咕咚一咕咚一”的聲響。有人會意,這是龍王睡覺在打呼嚕,預示著海上太平;有人會意,是蝦精蟹將在和海怪打仗,證明海上不安;還有人會意,說是聽見了親人在海上呼救……於是,求佑者照自己的理解,向佛爺許願。就這樣,響洞與漁家的命運連在一起。

解放後,廟宇拆除了,諸神退位了,可響洞還在響,洞響之謎仍困惑不解。70年代末,島上有個揀參的大頭(潛獵人),曾在洞口城門處揀了不少海參和鮑魚。海珍誘導他一直到了60米的深處。終因輸氣管所限和洞內黑暗,隻好半途而廢。後來,有兩位好奇的青年漁民,劃著舢板,撳著手電闖洞探險,當船至百米處時,隻覺洞內涼氣襲人,響聲震膽,腳下如同有條蠕動的巨龍,一不小心,不是滑落到深潭裏,就是有碰到洞壁上,本是嫻熟的劃船能手,卻駕馭不了這方寸小舟。驚恐中,回首望望洞口,隻見“城門”時明時暗,一排排湧浪接踵入洞。當浪穀臨洞口時,可見一方洞天,當浪峰進洞日時,洞口全被“堵塞”。他們擔心會被封存在這大山的腹中,隻好調船出洞。從此無人再敢去闖響洞。

1992年8月,筆者為編寫《長島遊子》來島進行社會調查,所到之處,響洞之說盈耳,待解之謎心切,經實地調查發現:南隍城島的北山瀕臨隍城水道,這裏水深流大,是有名的海峽風道。曆年平均大風日100.8天,最多年為129天,占全年的36%,素以西北向為主要風向的大風,攜浪沿水道平行方向轟擊響洞一帶石崖。破碎的石英岩給風浪的掏蝕造成可乘之機。不難設想,當巨浪湧進洞內時,洞內無破浪物,湧浪如同狂獅猛虎,長驅直入,一直撲到洞深處的迎壁上,於是,洞內發出悶雷般的轟響。且湧浪前仆後繼,輪番轟擊,洞內的迎浪麵成為海浪重點打擊點。千萬年來,響洞被縱深掏蝕,一直伸延到佛爺廟下附近,這裏,距地表隻有幾十米,因此,在寂靜的廟內,忠實信徒竟聽到供桌下的地下響聲,也在可能之中。

南隍城島的響洞,是大自然的傑作,是諸島海蝕洞之最。它令旅遊探奇者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