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東方之子”宋修武(2 / 2)

海上生產,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扇貝死了,鮑魚病了,大風降災了,宋修武的心率曾幾度不穩;水電不足,交通不便,對外(外國)不開放,都是一把把難啟之鎖。為尋覓科技這把金鑰匙,1989年他飛抵東京。長島籍的老華僑為他安排了舒適的觀光旅遊活動,然而他卻無心領略異國他鄉的風光,硬是讓老華僑牽線搭橋,如願以償地參觀了日本的養鮑場,拜訪了水產專家,索取了技術信息資料,把珍貴的“洋貨”帶到長島。為使科技星火在藍色牧場燎原,與大專院校結親,與科研單位交友,派員外出深造,邀請專家教授蒞島講課。幾年來,科技梯隊相繼建立,信息網絡四通八達,有60多項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打魚有頭船,艦隊有旗艦,縣領導班子是耕海牧漁的導航船。南海、國外能不能去打魚?他們先下水問路,並率隊出征;無居民島建港,縣委一把手披甲上陣任總指揮。“班子”是舵手也是水手,不僅有苦幹實幹的班長,成員們也堪稱是艱苦創業的模範。省委領導有慰勉的話,“長島的幹部下鄉便是出海”。班長總是躬身下海,在蹲點、考察、搶險、現場辦公和包鄉鎮、包任務中,落實簽約書和責任狀,把以苦為榮,以千為本的光榮傳統,接過來傳下去。

人民的公仆,自然要得到人民的愛戴。1993年大年初一,長島縣委門前人頭躦動,花團錦簇,鞭炮齊鳴,雙龍叩拜。南長山鎮、北長山鄉群眾捧著“為民造福”和“耕海策英明”的兩塊5尺金匾,向父母官們獻禮。這是人民給予他們的最高獎賞。

轉瞬幾載,宋修武帶領全縣人民共同栽下富裕、文明、美麗之花,精心地打扮著這海上花園。路,阡陌縱橫,全部硬化;電,並網大陸,海底輸光;林,漫山碧透,涵水益島;樓舍,如雨後春筍,向別墅化發展;旅遊,由資源優勢朝經濟優勢轉變;通訊,島島相呼,廣聯四海。

“七五”一“八五”期間,是長島經濟騰飛的燦爛歲月,也是精神文明建設史上的輝煌一頁。全國雙擁模範縣、社會文化先進縣、計劃生育先進集體、農民收入先進縣、首批實現“兩基”先進縣、初級衛生保健達標縣、“菜籃子”產品生產先進縣、造林綠化百佳縣和中國扇貝、鮑魚、海帶之鄉等國家級與省、市授予的計62個榮譽稱號,冠以長島;1993年,宋修武被選為煙台市委常委;1995年,《東方之子——宋修武》的事跡在中央電視台播出。

美稱殊譽,鐫刻著身後的碑誌,而今的雄關漫道,需從頭越。1996年10月,宋修武調任煙台市紀檢書記職務。新的領導班子將帶領全縣人民,揚長避短,再造輝煌,邁向新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