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7月11日,徐先生出生於南長山島後溝村的一個貧寒的家庭。因生活所迫,年少即去丹東學徒,18歲去日本經商。在異國的土地上,飽經生活之苦澀和創業的艱辛,終成業績。70年代初期,於大阪興建了集東西方建築特色於一體的高層飯店,堪稱當地僑業之首。
60年代初,徐先生回國為其父奔喪,因受“左”的影響,蒙受委屈。但徐先生愛國心切,鄉土情深,在國外一直保留著中國國籍,對兩個兒子的婚姻提出“不加入中國國籍不能作徐家的兒媳”的要求,就連他的日本夫人亦加入了中國籍,更名叫徐寶珍。
中日邦交正常化後,徐先生曾數次回國探親、旅遊和考察,為振興祖國和家鄉的建設,多次捐款、捐物。改革開放以來,徐先生曾在我國陽興建了友園賓館,在丹東興建了鴨綠江大廈,在大連興建了徐園賓館,在北京興建了光明公寓……;在家鄉長島合資成立了南園海珍品開發有限公司和長圓賓館,累計總投資達5億多元人民幣,是旅日華僑中回國投資最早、最多的一位實業家。徐先生積極從事日本大阪市山東同鄉會活動,多次邀請並資助有關人士赴日考察學習,為促進中日文化和經濟交流與合作,作出積極的貢獻。
1990年1月2日,徐先生因病在日本逝世。為實現其葉落歸根的夙願,同年4月12日,長島縣政府在南長山島興建了徐氏陵園,並為著名旅日愛國華僑徐禮緒舉行了隆重的骨灰安葬儀式。為表達家鄉人民對海外遊子的桑梓赤情,弘揚愛國華僑的卓著業績,特立“愛國愛鄉萬世流芳”之碑碣,以存千古。其碑銘為:徐禮緒先生一九二三年七月十一日生於山東省長島縣後溝村。一九三九年八月因家境貧寒東渡日本。在異國土地上,先生飽嚐生活奔波之苦,曆經圖強創業的艱辛,以炎黃子孫不屈不撓的精神,終成事業,生前為日本東光株式會社社長、山東同鄉會理事。先生感時思報國,自一九七九年始,先後投資兩億巨款在北京、陽、大連、丹東等地興建賓館飯店;為首次在中國舉行的亞運會捐款一百萬元;為振興長島經濟,發展教育事業,興建賓館,開辦公司,關心後代,捐資、投資和贈物達五百餘萬元;為促進中日文化、經濟交流,積極從事山東同鄉會活動,數次邀請、資助有關人士赴日考察、學習。其愛國愛鄉之情,慷慨解囊之舉,長島人民永誌不忘。不幸,一九九國年一月二日,先生壯誌未酬,謝世於日本,享年六十六歲。四月,建徐公墓於長山本島,以實現先生落葉歸根夙願。刻石勒銘,以垂永久。
革命先軀林乎加簡曆
1916年12月10日,林乎加出生於長島縣北長山鄉蒿前村。1937年,他年僅16歲,為了抗日救國,毅然擺脫家庭,走上革命的道路。在他的直接影響與帶動下,北城村的王其良、王其恭等一批熱血青年和林乎加的弟弟林蓬加、妹妹林秀清先後加入抗日隊伍,踏上革命征程,成為長島地區的革命先軀者。
林乎加,193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任膠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二大隊指導員、政委,五支隊青年部長。8月,任膠東特委委員、青年部長。1939年12月,任山東一區(魯南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1940年6月,任魯南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長。1942年8月,任魯中區黨委宣傳部長。1943年2月,任泰山地委書記兼泰山軍分區政委。
1949年春南下,任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農村工作部副部長。1950年秋,任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秘書長。1954—1965年,任中共浙江省委副書記、書記處書記。
1965-1967年,任中央小計委成員。
1973年,任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
1976年10月,任上海市委書記,上海市革命委員會副主任。
1978年5月,任天津市委第一書記、市革命委員會主任、天津警備區第一政委。
1978年10月,任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市革命委員會主任、市長、北京衛戍區第一政委。
1981年3月以後,曆任國家農業部、農牧漁業部部長、顧問,國務院“三西”地區農業建設領導小組組長,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顧問等職。
林乎加是第十一屆、第十二屆中共中央委員,第十三屆中顧委委員。
黨的創建人之一王永利
1945年11月的一天下午,在青島嶗山縣陰島西大洋村的灘頭上,海風怒吼,波濤翻滾,19名革命誌士在敵人的刺刀下,迎著一陣撕裂人心的槍聲,倒在血泊之中。其中,長島地區黨的創建之一、中共長山島特區工作委員會書記王永利同誌,英勇就義,時年2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