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奇襲長山島(1 / 2)

1949年8月,新中國成立前夕,我國北方大陸業已解放。位於渤海海峽的長山列島,仍被國民黨殘餘所盤踞,駐守在這裏的是國民黨海軍陸戰二團。他們依仗海洋天險,在島上構築嚴密的防禦體係,其軍艦、炮艇在黃海和渤海沿岸遊弋,劫持過往船隻,炮擊解放區,封鎖我華東、華北、東北的海上運輸線。同時,對港澳一些民主人士經海上來北平參加政協一次會議和開國大典造成威脅。這部國民黨的海上守敵,直接得到國防部從台灣運來的給養補充,一再吹噓他們的防禦“固若金湯”,妄圖伺機東山再起。

這年7月,我華東野戰軍24軍72師在完成渡江戰役任務之後,奉命揮師北上,接受山東軍區指揮,消滅蔣家王朝在我國北方最後一股殘敵,解放長山列島。這是我人民解放軍第一次渡海作戰。擔任這次渡海登陸作戰的總指揮,是赫赫有名的戰將許世友司令員。戰鬥的部署是:72師以兩個團、配屬軍山炮團3個連的兵力主攻南長山島;警四旅以兩個營、附山炮、迫擊炮各1個連為左翼,助攻大、小黑山島和廟島;警五旅以兩個連為右翼,攻克大、小竹山島。

經過周密的計劃,渡海攻島的時間定在7月31日。為使準備更加充分,參戰部隊抓緊時間進行戰前訓練和渡海演習。總攻臨近,指揮所移至前沿,主攻部隊進入陣地,榴彈炮陣地設在蓬萊閣兩側。東自劉家旺,西至欒家口幾十公裏的海岸線上集結的戰船正嚴陣以。7月20日下午,我軍奉命進行一次強大的試炮射擊。沿岸所有的大炮一齊怒吼,鋼雹鐵雨般的炮彈,傾瀉在敵占島上,打得守敵和軍艦亂作一團,大長我軍克敵之誌。

7月26日,正值總攻的前夕,一場百年罕見的12級偏北大風襲來,直至28日,風雨交加,我軍準備參戰的幾百隻木帆船幾乎全被巨浪掀翻撞破,船工傷亡60餘人,唯一的一隻掃雷艇也被拋上了沙灘,風後海岸慘景,目不忍睹。台風,給我軍攻島克敵倍增了困難,也給島上殘敵帶來僥幸,造成了麻痹。

許司令認真地聽取了災情的彙報。他手拍桌子大聲地說:“我們要堅決地打!船壞了算什麼,可以再修,我們的決心不變,到時候就發起進攻!”指揮員的決心,給指揮部一班人吃了定心丸。於是,一個新的作戰部署,立刻化為緊張的行動,軍民按著倒記時的時間表,一場搶修船隻戰鬥揭開了解放長山島的序幕。經過5晝夜120小時的奮戰,把破損船隻全部修好。同時,上級又從煙台、龍口一帶調來補充船隻200餘隻。至8月9日,被台風破壞了的戰鬥力,重新得到恢複,戰備工作一切就緒,總攻的時機已經成熟。

8月11日,許司令下達了渡海攻島的命令。這對幸災樂禍的國民黨守敵,連做夢也沒預料到的。他們認為,台風乃天意,是天不滅曹。晚7時半,我軍渡海船隊分別從劉家旺、解宋營和欒家口等港出發,兵分三路,乘風破浪,直指向敵占島嶼,上千名船工、向導配合解放軍行動。許司令在前沿指揮所裏,用報話機指揮作戰。當夜10時許,渡海至一半路程。驟然,風停、流轉,船速大減,船隊如同擱置在這20公裏寬的海峽中間,我處於進退兩難之中,如被敵人發現或登陸時間延續到翌日天明,我軍將付出沉重的代價。麵對困境險情,許司令果斷地命令:“搖櫓、劃槳,用鐵銑劃,用手劃,全力劃進……”船隊在人力劃行中緩慢前進。至後半夜,海風又起,順風順流,船速倍增。淩晨2時許,先頭部隊登陸了,一串紅色的信號彈,給人們帶來了勝利了喜悅。“榴彈炮給我開火!”隨著許司令的命令,炮群吼聲貫耳,一排排火球劃破長空,掠過登州水道,準確地擊中敵人目標,摧毀了敵人22個月苦心營造的“海上壁壘”,為登陸部隊掃平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