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中業”艦擱淺始末(1 / 2)

一樁40多年前國民黨海軍在廟島群島小黑山島海域遇難的舊事,被本鄉的少先隊員們重新提起。他們向鄧次在海上遇難的國民黨海軍“中業”艦上的官兵發出公開信,此信在中央廣播電台“對台灣廣播”中播出。紅領巾們希望海峽兩岸每個正直的中國人,能為祖國統一做出貢獻。他們在信中呼喚:“‘中業’艦的官兵,你們在哪裏?小黑山島的鄉親們沒有忘記你們……

之後,筆者曾深入小黑山鄉作社會調查,以《中業艦的官兵,你們在哪裏》為題,撰文於《海洋世界》。1991年7月,此文經人介紹給廣州黃埔造船廠工程師、原“中業”艦輪機長劉鑒淙老人。多麼熟悉的艦名,曾與其共存亡的“中業”,使劉老心情激蕩,感慨萬分。不久,筆者收到了劉老的代筆信:

“1947年9月底,‘中業’艦由上海北上,在煙台、天津等港運作一段時間。11月初在天津裝載約400噸煤,到葫蘆島裝載一批老羊皮大衣,準備運往青島和上海。在葫蘆島停泊時,遇上大風。一個晚上,2英寸粗的繩纜先後被風浪扯斷了7次。12日,軍艦向南行駛至廟島群島的小黑山島西北麵,遇到猛烈的東南風,‘中業’艦即在小黑山島西北角拋錨。此時為12日下午4時。當時已先有艘排水量約千噸的小貨輪在此拋錨。過了大約12小時,風向轉成西北,小貨輪開走了。我們缺乏經驗,沒有離開。原來渤海地區,冬天大風會作180度轉向。淩晨三四點鍾,風力增至11級,陣風達12級以上,軍艦開機頂風也出現溜錨。就在這時,一陣大風,緊跟著一個大浪,把軍艦托起推向小黑山島西側的滋潤夼灣沙灘,正在絞起的錨,被風浪摔打到錨眼下,21毫米厚的鋼板,被打穿正海軍派3艘中國拖船來,也無濟於事。艦長和大部分艦員隻好先回上海,留下20多人看守。我也留下和另外幾個人駐守艦上,其餘人員住島上的一間古廟裏,由副艦長負責。

‘中業’擱淺雖逾40多年,但我仍然記憶猶新。這樁海難的始末,還得從‘中業’艦本身說起。‘中業’艦原是美軍最大的坦克登陸艦(L,S.T),原編號‘717’,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太平洋戰爭及諾曼底登陸使用的最大型的登陸艦艇。排水量4080噸,長103.7米,寬15.3米,深8米。當時美國有11家船廠同時建造登陸艦艇,除L,S.T外,還有幾種,都是戰時用的結構,圖紙大致各廠通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第七艦隊進泊青島及上海港山將這些準備開回美國的登陸艦艇,作為援華贈艦,移交給國民黨海軍。大型坦克登陸艦(L.S.T)編為‘中’字號;中型登陸艦(L.S,M)編為‘美’字號;步兵登陸艦(L.C.;.)編為‘聯’字號;約100噸的方型坦克登陸艇(L,C,?)編為‘合’字號,即以‘中美聯合’四字命名。還有可裝運1輛坦克的坦克登陸艇(L.C.M)和屬‘中’字號艦的交通艇(L,C.V.P)等(解放後不少這類艦留下來)。由青島中央海軍訓練中心兩棲部隊訓練班結業生接收贈艦,這些官兵先受訓6個月。接收‘中’字號分3批共8艘,以‘海權鼎興,建業基程’命名,即‘中海’、‘中權’、‘中興’、‘中業’等。1946年7月,我被分派到‘中業’艦任輪機長,艦長李敦謙。同年8月,南京政府授權海軍上校林遵組建進駐收複西沙、南沙群島艦隊。10月,由護航驅逐艦‘太平’號,掃雷艦‘永興’號和坦克登陸艦‘中業’、‘中建’號組成艦隊。兩艘坦克登陸艦作為運輸艦用,‘太平’、‘中業’負責接收南沙。12月12日兩艦抵達太平島。1947年4月,‘中業’艦再次到南沙,為駐守人員運送給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