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語言應用的技巧(1 / 3)

辯說旨在與人論理,應以理服人之心,而不能僅僅以辭服人之口。但蹙辯說畢竟是通過語言進行的。運用語言的方式對辯說的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在不同的環境下,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用不同的言語進行辯說。言語得當,就有收收較好的辯說效果。否則,有理也未必能殿人。所以,人們經常說那些善辯的人“善於辭令”。

1.彩象比渝,鮮明生動

抽象的概念常常使人感到乏味,人們通常更願注意和思考比較具體的事物。形象比喻是人們熟悉的修辭法,它根據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某種相似性把--種事物比作另一種事物。例如把漂亮的姑娘比作花,把教師比作園丁等。在辯說過程中,應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事物、深澳的道理講得生動具體,通俗易懂,可以增強語高的感染力和邏輯的說服力。例如,在一場關於糾正腐敗現象的辯論賽中,正方認為嚴厲懲處是糾正腐敗現象的最好手段。而反方則認為,嚴厲懲處不是糾正腐敗現象的最好手段,隻有綜合治理才能有效地根除腐敗現象。反方道:“糾正腐敗現象是個係統工程,嚴厲懲處隻是這個係統中的一個環節。綜合治理恰似我們每人的這個拳頭,而嚴厲懲處隻是其中一個指頭。我們請問,是用拳頭打人有力呢,還是用指頭打人有力呢?”

綜合治理也好,嚴厲懲處也好,都是比較抽象的概念。相比之下,拳頭、指頭這兩個概念就形象得多了。反方把綜合治理比作拳頭,把嚴厲懲處比作指頭,使辯詞顯得十分鮮明生動,反方在辯論過程中曾反複使用這個比喻,並收到_『很好的效果。

形象比喻不僅可以生動具體地說明抽象的事物;理解深澳的道理,而且還可以含蓄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1937年,郭沫若不計個人安危,從日本回國參加內戰。上海各界人士集會,歡迎郭沫若回國和與此同時獲釋的沈鈞儒等“七君子”返滬。會上國民黨代表鼓吹“一黨專政”和抗日必須統一於“政府”之下。郭沫若針對這種說教,作了精彩的反駁:“政府好像是個火車司機,人民好比火車上的乘客。司機、乘客是向著同一個目的地,乘客應該一致服從司機開車,才能達到共同的目的地。但是如若替我們開車的司機,是個喝了酒的醉漢,或者他已經睡著了,這個時候全車乘客都將有生命之虞,更不能安全到達目的地,這樣我們就不能再服從他,而且應該叫醒他。”這時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和喝彩聲。郭沫若接著說:“即使他沒有醉.沒有睡著,而這個司機不是個好司機的話,那他也是不會注意行車安全的。若前麵軌道上,堆放著許多石頭、障礙物,他還是硬向前開,全車乘客的生命安全危在旦夕,這時我們全車的人,為著自己的生命,為著順利到達目的地,也就不能盲目地服從他,大家應該命令他停車,應該趕快下車,一齊動手把石塊、障礙物搬掉。”此時,全場又一次爆發廠如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

郭沫若的講話有力地反駁了國民黨代表的謬論,由於巧妙地使用了比喻,所以言詞表現得並不是十分激烈。

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種基本形式。

明喻通常有“像、好像、如同、好似、好比”等詞來聯結兩種不同的事物,表示比喻物與被比喻物具有相似關係。如“他像木頭一樣,站在那一動不動。”暗喻也為隱喻,它用“是、當作、成為”等詞聯結比喻物與被比喻物。如,“他送給我的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塊敲開科學知識大門的敲門磚。”在借喻中,“像、是”這樣的詞都不出現,而是直接用比喻物代替被比喻物。如郭沫若反駁國民黨代表時,一開始用明喻說明“政府好像是個火車司機,人民好比火車上的乘客”。在後麵他使用的都是借喻。借喻是最高級的比喻形式。在三種比喻形式中,以明喻最為常用,暗喻最富於感染力.借喻含意最豐富。在辯說中,可根據需要選用適當形式的比喻。

比喻乃是辯說的一種手段,因此在辯說中運用比喻時應注意:

1.用具體的、形象的事物比喻那些抽象的、複雜的概念和理論,這樣可以使論證更易於理解,使語言更富於感染力。

2.用人們熟悉的、常見的事物比喻那些不常見的、不熟悉的事物。

3.比喻物與被比喻物之間的相似性應當是明顯的,大家公認的或易於理解的,否則就會使比喻顯得生硬,從而失去應有的感染力。

2.運用排比,強化語勢

排比是一種修辭方法。在書寫或言語表述過程中,把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義相關的詞、詞組或句子串聯排歹|』起來,就是排比。運用排比可以強化語勢、諧調韻律、增強語言感染力,可以使論證清楚、詳盡。

辯說是說理的藝術。在辯說中,除了論證的思想性和邏輯性之外,“勢”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辯說雙方在論證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觀點的同時,都會想盡辦法使自己處於優勢,使對方處於劣勢。對於辯論會來說,如果雙方誰也說服不了對方,那麼,誰在勢上壓倒了對方,誰就可以取得辯論賽的勝利。因為排比可以增強語言的氣勢和感染力,所以它是辯論隊員們所鍾愛的…種修辭手段。例如在一場全國職工辯論賽上,辯論“嚴厲懲處是糾正腐敗現象的最好手段,”正方主辯發言道:

“有人說高薪養廉,有人說政企分開,有人說取消雙軌製,有人說強化輿論監督,有人說注意思想教育,這些都是必要的。而且已經在實施之中。但是,比較之下,我們認為,要使腐敗現象有所糾正的最好手段,莫過於嚴厲懲處。法令條文、規定、指令等等,我們頒布的逐少嗎?為什麼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呢?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沉思嗎?對腐敗分子.我們要拿出鐵麵無私、執法如山的勇氣來。……改革要堅持、環境要改善。措施要配套、新秩序要建立,不論從哪一方麵講,都必須嚴厲懲處腐敗分子。”

正方主辯的這番話可算得上是氣勢磅礴,然而,反方主辯也不甘示弱。立刻回敬道:“……腐敗分子是活生生的人,你消滅了他們的肉體,卻消滅不了他們的靈魂;你限製了他們的人身自由,卻限製不_T他們的思想;你解除了他們的職務卻解除不了他們的惡劣影響。況且腐敗分子在不斷地產生,他們有的怕嚴厲懲處,卻存在僥幸心理;有的怕嚴厲懲處,卻本性難移;有的根本不怕嚴厲懲處,活著幹,死了算,殺頭不過碗大的疤;有的根本不在乎嚴厲懲處,他們走私販私,行賄受賄,敲詐勒索,你知道嗎?……對這些腐敗分子你能說嚴厲懲處是最好的手段嗎?”這裏且不談誰的道理更充分,單從氣氛上說,芷反方主辯的一連串排比,可謂符合《孫子兵法》的“造勢”手段。

雖然應用排比法可以增強氣勢,但是應該注意:

1。選擇適當的排比形式。

排比是一種靈活的修辭法,不能把它簡單地理解為句子的排列。排比可以是結構相同的句子的排列,也可以是語法作用相同的句法成分,如詞、調組等的排列。在應用時應當根據需要靈活地選擇適當的排比形式。

2.不必過於追求排比形式的工整。

語言是為人服務的,運用排比是為表達思想服務的,排比是手段,不是目的。因此,在應用排比法對應以自然為原則,麗不必過於強求工整的排比形式。工整的排比當然可以增加語言的節奏感和韻律感,但是過於追求形式,則勢必在組織語言上花費不少的精力,得魚忘筌,使思想的流暢表達受到影響。而影響思想表達的任何因素,在辯論會上都是應該避免的。另外,過於追求排比形式的工整也容易給人造成矯揉造作的感覺。

3.旁敲側擊,話裏藏話

話中藏話是一種委婉的辯說方法,在某些特殊的場合有些話是不便直接講明的。這時辯說的人就需要使用話中藏話的辯說藝術。所謂話中藏話,就是把既能擊中對方要害,而又不便講明的意思隱含在某個語句或某一段陳述中婉轉地表達出來.從而說服或反駁對方。“指桑罵槐”、“含沙射影”、“語義雙關”,使用隱喻等都屬於話中藏話一類。話中藏話通常是就某一和當前論題無直接關係的話題發表議論,潛題發揮,旁敲側擊,讓對方聽出自己的弦外之音。例如:

某女士帶領男友回家,恰遇前夫在家看電視。兩位男士相見除了尷尬之外,更是相互充滿敵意。但是為了顯示自己的風度,誰也不便攻擊對方。於是,男友對電視中轉播的足球賽發表議論道:“8號越位了。”前夫也不示弱,立刻回敬道:“那是對方有意造越位。”

這位女士的前夫與男友之間的對話就使用了話裏藏話的方法。男友的言外之意是,你們已經離婚了,你呆在這不合適。前夫的弦外之音是,你小子別得意,要不是我有意造越位,你根本沒機會到這來。雖然二人誰也沒有直接提及對方,但他們借著評論足球賽,把自己對對方的態度明確地表達出來了。在辯說中,有時雙方地位的差異使得地位較低的一方不得不采用迂回戰術來達到說服對方的目的。

相傳,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嫉妒其弟曹植之才,常欲加害於他。一次,曹丕命曹植七步內作詩一首,若詩不成就治他的罪。曹檀脫口吟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七步詩。曹還聽後,非常慚愧,打消了殺害曹植的念頭。

曹丕貴為皇帝,他的命令不能違抗。在這種情況下曹植隻能用話裏藏話的方法進行辨說。他形象地把黃豆相煎比作兄弟相殘,借豆之“泣”,說箕之“急”。曹植用兄弟之情打動了曹丕,巧妙地躲過了這場殺身大禍。

使用話中藏話要求說話人和聽話人都有豐富的聯想能力和即興發揮的能力,因為話中有話所使用的是言外之意,而言外之意的產生又受到了交際雙方知識背景、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所以,說話人應注意,所使用的語言應能準確地把言外之意傳達給對方,而不致使對方造成誤解。

4.運用典故,恰當貼切

所謂典故者,典製、掌故也。現代人所說的“典故”,通常指說話或寫作時所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曆、出處的詞語。在辯說過程中引據典故是人們經常使用的方法之一。

論證是一個複雜過程。對於許多論證來說,從論據到論證是需要經過一係列的推演才能完成的。然而,在實際辯說過程中,嚴密的淪證卻未必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因為:

1,辯說的氣氛和時間不允許辯說人作長篇大論;

2.冗長而平淡的論述不能吸引和打動對方;

3.說話避多容易讓對方在個別詞句上鑽空子。

在辯說中恰當地運用典故不僅可以避免冗長的論證,簡潔生動地闡明觀點,而且還能有力地說服或反駁對方。

例如,諸葛亮在舌戰群儒時,座上忽一人日:“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且請問,孔明治何經典?”孔明視之是嚴峻。孔明日:“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釣渭子牙,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龠之輩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審生平治何經典,豈亦效書生,區區於筆硯之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乎?”嚴峻低頭喪氣而不能對。

當時諸葛亮所麵對的是東吳的眾多謀士。對每一個人的詰難他都必須以簡短的論述予以有效的回擊。在他與嚴峻的這一回合中,如果他要直接論證“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這一命題,是頗要費一番口舌的。諸葛亮對為什麼“尋章摘句不能必邦立事”隻字未提,而是信手舉出了伊尹、薑尚、張良等許多曆史事實,寥寥數語,駁得嚴峻無言以對。運用典故也可以作為一種論證的輔助手段。恰當地使用典故可以增強論證的說服力。

毛澤東同誌在說話和寫文章時就非常善於使用典故。他在批駁艾奇遜的唯心史觀時,曾寫道:“美國一百七十年前的反英革命也是因為人口太多嗎?艾奇遜的曆史知識等於零,他連美國獨立宣言都沒讀過。華盛頓、傑裴遜們之所以舉行反英革命是因為英國人壓迫美國人,而不是什幺美國人口過剩。

艾奇遜是當時的美國國務卿。毛澤東同誌用美國的曆史典故反駁美國人的觀點,使得文章顯得非常有力.

運用典故可以增加語言的藝術魅力,加強論證的氣勢和說服力。但是,在運用典故時必須注意:

l.運用典故必須恰當。

辯說中使用的典故必須貼切,有很強的針對性。如果在辮說時使用了不恰當的典故,將會造成不良的後果。首先是對方會對你產生不好的印象,認為你不學無術,想顯示自己的才學,卻又不具備這樣的素質。此外,也會給對方造成機會。如果對方抓住你局部的漏洞加以反駁,很可能使你一下子處於被動地位,甚至導致整場辯說的失敗。

2、運用典故不能過多

辯說時可以同時舉出多個典故,以增加論證的說服力。但是如果使用典故過多,使辯說詞由典故堆砌起來,則會起相反作用。首先,聽者會覺得你凡事都必須以前人為榜樣,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就像一個腐儒言必稱子曰一樣。另外,別人會覺得你是有意賣弄自己的學識,給人以華麗不實的感覺。唐朝有位詩人寫過一首詠華山的詩,用典達十幾個之多,滿以為從此壓倒了“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殊不知,卻為後人留下了笑柄,一直笑到今天。

5.仿擬詞語,詼諧風趣

仿擬詞語是指把現成的語詞、語句改造成新的語詞、語句,包括仿擬詞彙、成語、名句等等。仿擬詞語可以揭示事物之間的區別,使語言風趣、生動、明快、犀利。與排比一樣,仿擬不是論證或反駁的方法,而是修辭方法。所以運用仿擬,目的在於增強語言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以求達到更好的說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