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其人》2000年6月於山東曲阜孔子學術講堂
蔣孔陽
……孔子的禮樂思想具有很強的人情味,很重視人的感情,強調人性。孔子、荀子、孟子等人的書中都把文學藝術歸結為人的感情。禮和樂是相輔相成的,禮是為了維持秩序,樂是調和人的感情,有了禮就使人有秩序,有了樂上下就會齊心,樂在裏麵把禮加以人情化。西文的美學思想也重視感情,但是他們所重視的是真理和心理的準則,所以他們就重視快感、情義,有的人甚至把感情當成一種無意識的本能衝動。我們中國古代在孔子的禮樂思想指導下,一方麵重父子感情,但是在另一方麵,這種感情又不是一種本能的意願,而是與政治倫理相互融洽、相互溝通的一種感情。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我們中國的禮樂思想能夠由古人根據人情的需要來製定。所以在這一點,我們的美學思想要比西方的美學思想高一點,更懂得感情的辯證法。
--《孔子的美學思想》2000年6月
王謙
讀孔子言行,揆其本心,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不鼓勵激烈的衝突,對人生、事來,哪怕對待生死,都求的是一個“和”字,或稱“中和”、“中庸”。
其實,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已經很自然不過,其實不用譯都能看得懂,其簡明曉暢類似於國中流行的“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刻苦、嚴謹、求實、創新”之類八字方針,不用並列的詞語關係去理解,非要弄出個先後因果,像排座次似的,不是有病麼?
--《論語五十劄》2000年6月
張立文
孔學是關於人類生命存在、生存價值和群體關係的人文學說,這種人文學說的精髓就在於如何解決時代的矛盾衝突。為此,孔子提出了兩個理論原則:一是“仁”,一是“和”。
當今社會存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我的三大衝突,孔學對於現代社會三大衝突的解決,仍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這說明孔學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孔學之所以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以至現代社會仍然要到孔學中尋求安身立命的精神力量、道德支撐,是因為孔學作為人類生命存在、生存價值、群體關懷、博愛情懷的人文學說,是對於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關係的最基本、最一般、最普遍意蘊的認識和把握,既解決了當時時代的衝突、時代的課題,亦超越時代的局限,而具有相對永恒真理性和相對的永恒價值。
--《孔學精髓與現代文明內容提要》2000年6月
張豈之
孔子麵臨一個問題,文明究竟是當政者的專利品,還是人的特性?麵對這樣大的一個問題,孔子想來解決,想要回答,他就講人之所以為人,因為人講文明,在《論語》裏麵就有這樣的記載。人有高尚的理想、高尚的道德規範等都提出來了,在中國思想史上第一次係統地給人下定義的就是二五零零年前我們偉大的文化先驅者孔子。
--《孔子及儒家思想與現代文明》2000年6月
楊向奎
當我們在小學讀書的時候,在課堂內就豎立著“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位”的牌子,小學生不知道什麼叫作“大成”,現在我想,這裏麵有三層涵義。第一是孔子集春秋時代孔子同時候或稍前思想家之大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內說:“孔子之所嚴事。於周則老子;於衛,則蘧伯玉;於齊,晏平仲;於楚,老萊子;於鄭,子產;於魯,孟公綽。”這些當時的學者賢人,都是孔子之所嚴事,尤其老子,是孔子曾經向他學禮的人……第二是集西周周公以來禮樂文明之大成。周公製禮作樂,孔子也曾經“刪詩書,訂禮樂”,這很明顯地有著繼承關係……第三,是集炎黃兩帝文化係統之大成……
我們說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之集大成者,他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又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在發展中國傳統文化這方麵,我們以為他主要是從過去的“天人之際”,轉向“人人之際”。巫史講究天人之際,這很自然,因為他們來自神守,老子否定了上帝,自孔子起,遂以“人人之際”這他的哲學思想核心,而提出“仁”。他曾經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如果我們再加上“己欲富而富人”,進而探索其中的含義,這應當是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應當遵守的原則。後來儒家於“仁”的哲學外,又加上“誠”的概念,“仁”與“誠”結合起來,遂完成儒家之哲學思想體係。
--《孔子與世界孔子思想與中國傳統文明》2000年9月
關鋒
處於早期農奴製階段的後金,打敗腐朽的明王朝,建立了清朝。在戰爭期間和清朝統治初期,經濟發展也受到了嚴重摧殘的中原,特別是南方工商業所受摧殘尤重。清朝統治者也像元人一樣利用孔子和新儒家鞏固其統治。清世祖順治福臨稱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在鐵木耳所加給孔子的稱號上又加上“先師”,並給孔子的後裔“衍聖公”封爵“少保兼太子太保”。玄燁康熙親自為曲阜孔廟題寫“萬世師表”,並親自到曲阜孔廟祭孔,弘曆乾隆更多次到曲阜朝拜孔子。康熙朝就確立以“五經”與《四書集注》作為培養人才的教材和開科取士的標準。康熙中期,李光地、熊賜履等奉詔就朱熹《文集》、《語錄》等分類編輯,共十九門、六十六卷,題為《朱子全書》,以康熙“禦纂”名義頒行天下。乾嘉時期有不少崇尚考證訓詁的學者,批評宋明學風,當時也有漢學、宋學之爭,但是都未影響朝廷以程朱新儒學作為法定的統治思想的方針。
經過乾嘉之治,資本主義萌芽又一次萌發。但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中國開始了半殖民地的過程。殖民文化與封建文化結合,成了中國前進的重大阻力。在封建主義急劇沒落和死亡時期,孔子的政治思想,他開創的儒家以及解釋孔子的程朱理學,成了頑固的封建統治者壓製進步,反對革命的反動工具,成為阻礙進步、瓦解革命陣營的思想毒素和腐蝕劑。
--《孔子十日談》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
蔡誌忠
孔子也是人,人最可愛的地方就是他有人性,有喜怒哀樂,孔子他高興了就唱歌,生氣了就表現出來,傷心了就痛哭,看不順眼時也會當場罵人,使人難堪;有時也會開開玩笑,他做事有時成功,也會失敗,並不是像“神”一樣永遠不會出錯。
--《孔子也是人--我畫〈孔子說:仁者的叮嚀〉》
林語堂
儒家思想,若看作是恢複封建社會的一種政治製度,在現代政治經濟的發展之前,被人目為陳舊無用,自是;若視之為人道主義文化,若視之為社會生活上基本的觀點,我認為儒家思想,仍不失為顛撲不破的真理。儒家思想,在中國人生活上,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還會影響我們民族的立身處世之道。
……簡截地說,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以倫理為法,以個人修養為本,以道德為施政基礎,以個人正心修身為政治修明之根柢……儒家思想所持的是人道主義者的態度,對全無實用虛無飄渺的玄學與神秘主義完全棄置不顧,而是隻注重基本的人際關係,靈異世界神仙不朽又有何用?這種獨具特色人道主義中最為有力的教義,是“人的標準就是人”。就憑這條教義,一個常人隻要順著人性中的善去行,就算初步奉行儒家的為人之道了,並不必在什麼神祇上去尋求神聖理想中的完美。
--《孔子的智慧導言》陝西師大出版社2004年版
南懷瑾
其實,孔家店在四十年前的那個時代,是否應該打倒,平心而論,實在很有問題,也不能盡將責任推向那些大打出手的人物。原因是孔家店開得太久了,經過二千多年的陳腐濫敗,許多好東西,都被前古那些店員們弄得黴濫不堪,還要硬說它是好東西,叫大家買來吃,這也是很不合理的事。可是在我們的文化裏,原有悠久曆史性的老牌寶號,要把它洗涮革新一番,本是應該的事,若隨便把它打倒,那就萬不可以。這是什麼原因呢?我有一個簡單的譬喻:我們那個老牌寶號的孔家店,他向來是出售料麥五穀等的糧店,除非你成了仙佛,否則如果我們不吃五穀米糧,就要沒命了!
--《論語別裁》
毛翰
關於詩歌的社會功能,孔子所謂“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的論斷,一直被中國詩學奉為經典之論……幸虧孔子聖明,不曾說過詩“可以頌”,否則,後世的諂媚小人們溜須拍馬,以詩邀寵,可就詩出有名了,千百年來,不知要平添多少馬屁詩篇。
--《孔夫子為什麼不說詩可以頌》2005年12月5日中國學術論壇網站
劉大傑
孔子教書的重要特點,是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孔子教育青年們學,更教他們思。要他們把學到的東西消化吸收,加以細細地思考,再創造出新的東西來。“溫故”不隻是抄筆記,背筆記,圖考一個五分,主要是“知新”;“知新”是從思考的過程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必須這樣學術研究才有成就。孔子那樣喜歡顏回,就是因為顏回的思考能力強。他能“聞一知十”。
--摘自《六十個孔子》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年7月版
傅佩榮
綜觀孔子生平,並無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便是卻身教與言教塑造了人的典型與典型的人,所謂“言而世為天下則,行而世為天下法”,所謂“匹夫而為百世師”,“微斯人,吾誰與歸!”
--《解讀論語導讀四》2006年8月線裝書局版
徐懋庸
比柏拉圖約早一百年的我國的聖人孔子一生的經曆,和柏拉圖可以說很相像,他在理想上也是“天下為公”的社會主義者,但他的大同社會,也仍由仁者的貴族統治,不廢階級製度。他為要行他的大道,也嚐棲棲惶惶地周遊列國,初仕於魯,為司寇,攝行相事,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衛,困於陳、蔡之間,到處碰壁。到了最後,也隻得回歸老家,講學而終。他的理想,雖為天下所不容,但他並不改變以阿世俗。
這兩個人曆史似乎在告訴我們:改造社會的理想,到底是無法實現的,即使是孔子和柏拉圖那樣的聖賢,也徒勞無功,結果隻得在現狀之前退避,何況別的常人呢!
但是,事實上並不如此。社會不是不可以改造的,理想社會,也並不是建設不起來的。不過,要改造社會,必須具有改造社會的種種條件。理想社會的實現,必須經一定的過程,等經濟上、政治上、文化上,各部分都改革完成,一個人--即使是皇帝或聖人--或少數人的努力,一朝一夕之間,不能望其成功。孔子和柏拉圖的錯誤,就在於他們想隻賴國王的勢力去實現他們的理想。
--《柏拉圖與孔子》
彭富春
孔子作為一個曆史上的人物,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死了。他並沒有如一些宗教性的先知或者聖者給世人留下不朽的肉身,哪怕是一些遺物。但是孔子的思想活著,借著《論語》還向曆史上的民眾傳教。它不僅引導了那些讀書精英,而且也影響了那些目不識丁的大眾。
孔子或者儒家真正的死亡是從“五四”開始的……在“五四”,孔子的死亡是因為文化的緣由……在“文化大革命”,孔子又經曆了一次死亡。這時的孔子主要不是文化的,而是意識形態的……改革開放雖然終止了“文化大革命”的路線,但孔子的死亡還在進行之中。這是因為中國的現代化推動了社會的根本轉型。在這樣的過程中,經濟成了最大的政治,文化失去了本性,而隻是成為了經濟的附庸。人們與其聽孔夫子的教誨,不如求財神爺的保佑……但也許隻有大死才有大活。正是在孔子死亡進程加劇的時候,他的死而複活消息開始廣泛傳播了……顯然中國人必須保持自身文化的同一性,不能被西方所同化。一種狹隘的中國中心主義是有害的,而一種優越的西方中心主義也是狂妄的。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西思想文化的相遇不是你死我活的鬥爭,而是我你的共同生長。在這樣的意義上,孔子應該且必須是活著的……現在思想的任務已經非常明晰。我們必須製訂當代生活世界的遊戲規則,但它應該促進個體成長。因此這樣一種遊戲規則將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國家、家庭和個人將擁有屬於自身的不同的規則。同時我們也要倡導一種偉大的人類之愛,但這並非血親之愛的擴大化。不如說,在血親之愛之外,人類的友愛、性愛將賦予愛更廣博的意義。
一個死去的孔子隻會講《論語》中的話。
一個活著的孔子則會說出我們時代的智慧箴言。
--《死去和活著的孔子》2006年
李敬澤
孔子就是一個不肯待在屋裏的人,他要奔走,要實踐,總想幹點什麼,他的大部分弟子都和他一樣,很積極,很忙,忙於做官、辦外交、做買賣,忙於改造世界。這當然也屬於做好事,是做好事中的行動派。
--《孔門弟子做好事》寫於21世紀
錢遜
孔子提出的“為政以德”的觀點,奠定了中國兩千年來重視道德教化的傳統的基礎。
中國傳統道德精神最主要的特點是靠個人自覺。
道德精神有兩個方麵,一是提倡個人自覺,一是社會道德風氣的影響,這兩方麵相互作用。
道德精神還十分重視社會禮儀。
--《孔子與世界》《中國傳統道德精神內容提要》
湯一介
從上麵這些事實看來,孔子並不是一個道貌岸然的超人,更不是先天的聖人,而是一個有感情、有性格、有抱負、又有世俗心理的現實的人。說到這,我們不能不感謝《論語》這部書,它為我們保存了記錄孔子言行較為可信的材料,這部書雖不免有許多吹捧孔子的地方,但它多半記載的是事實,並不是像後來的人為孔子樹碑立傳那樣一味“隱惡揚善”。
--《孔子這個人和他的時代》
丁冠之
我認為孔子的政治倫理學說有兩個支點,它就是“正己”和“力行”,沒有這兩個支點,一切道德說教均是空中樓閣。
--《對儒家倫理學的幾點認識》
羅國傑
儒家學說具有穩定社會、發展經濟、人際和諧、風氣改善的作用。所以能夠在中國古代各主要學派中間,長期處於很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有五個方麵。提倡仁愛思想,提倡一種人倫價值,強調一種整體精神,包括一種追求高尚精神境界、理想人格的追求,強調道德修養等。
--《孔子與儒家思想內容提要》
王恩來
孔子重視人才,更深知人才難得。出於教育家的責任感和政治家的使命感,孔子首創私學,將大部分的精力用於人才的教育與培養,並在實踐中形成了一整套符合人才教育培養律的認識,從而奠定了他在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人性的尋找》中華書局2005年4月版
閻韜
孔子把“仁”與“禮”結合在一起,創私學,“敬鬼神而遠之”,是對當時社會潮流的順應與肯定。
董仲舒以孔子言論為主幹,吸取陰陽五行以及道、法各家思想,創造出適應漢代社會形勢的思想體係。
宋朝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等人吸收佛老精華,對儒學加以改造,創造出“程朱理學”也是對社會潮流的順應。
王陽明提出“心即理”,倡導自尊無畏,自作主宰,反對外在權威,也是對明朝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潮流的順應。
--《順應潮流:儒家思想的重要原則》
李金山
哲學作為民族精神的結晶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因此,評價哲學與哲學家應重視其民族性。
孔子、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孔子是中國曆史上偉大的哲學家。
孔子哲學是人的哲學。
--《哲學家孔子與孔子哲學》
伏爾泰
人們對孔子的信仰不同於對神的膜拜。人們之所以尊敬他,是因為他在上天的啟示下,為人類創造了最崇高的理想。
--《自然法賦》
黑格爾
孔子隻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裏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隻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裏麵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
--《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
拜倫
在倫理上,我更傾向於孔夫子和蘇格拉底,而不是十誡和聖保羅。
--《龐德詩選比薩詩章》八十四頁
愛默生
孔子生於中國,是中國之幸,也是全世界共同的光榮。
--摘自王謙、張河《孔孟解讀》
費爾巴哈
中國的聖人孔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許多由人們思考出來的道德原理和訓誡中,這個樸素的、通俗的原理是最好的、最真實的,同時也是最明顯而且最有說服力的。因為這個原理訴諸人心,因為它使自己對於幸福的追求服從於良心的指示……它是健全的、純樸的、正直的、誠實的道德,是滲透到血和肉中的人的道德,而不是幻想的、偽善的、道貌岸然的道德。
--《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上卷
麥高溫
不知為什麼,孔子羞於使用在他之前哲人們喜歡談論的“神”這個字。他好像特別迷戀“天”字,但從他的言論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在一些重大思想問題上,並沒有完全擺脫神的影響。鑒於他把一些原本屬於神的重要特征移入他的“天”中,他在這方麵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便黯然失色了……人們已經完全把神給淡忘了,而客觀存在但又不明確的天卻代替了神有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但天畢竟隻是頭頂上的一個大空間,它可能為人間的不平申冤,但它不會為人類的痛苦和災難而落淚,也不會為此感到憐惜。很顯然,孔子頻繁使用“天”這個字(盡管他沒有試圖給他下定義),並且教導他的門徒們在與神打交道時要謹慎小心,這導致中國的學者和思想家們都以無神論的態度討論宗教問題。(麥高溫為一八六零年來華的英國倫敦教會偉教士,此段話是他在一九零九年所說)
--《中國人生活的明與暗》時事出版社1998年1月
裏根
孔子高貴的行誼與偉大的倫理道德思想不僅影響了他的人,也影響了全人類,孔子學說世代相傳,提示了全世界人類豐富的做人處世的原則。
--《孔子思想在國外的傳播與影響》
井上靖
孔子的論點有的以詩歌形式、有的以隨筆形式、有的以與子弟之間展開的戲劇性的生活場麵形式表達,從這一點看,《論語》實在無微不至地考慮到讀者的情緒變化,使他們不至於感於枯燥、無聊、厭倦。
不言而喻,這些言論籠罩著二千個城邑國朝滅夕亡這種亂世的氛圍,回蕩著一種獨特的、地動山搖般的聲音和韻律,這無疑是當時活著的人們或者想活下去的人們對蒼天大地的控訴與呼喊。《論語》畢竟不是一部史書,我們也許可以從中聽到孔子在亂世中的呐喊,但無法找到這個時代的任何曆史記載。
--《就〈孔子〉致中國讀者》1980年
諾貝爾獎獲得者宣言
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頭兩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88年1月於巴黎
趙駿河
孔子思想的精髓是“仁”。仁之意義,大體上可以從兩個方麵來說明。一個是向內的克己的方向,即自己克服自身的欲望,以自己內在的反省的方式,自我完成,最終抵達內聖之路;另一個方麵是向外的愛人的方向,即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實現愛之路,最終抵達外王之路。
當今社會人類生存受到極大威脅的時代,儒學的精神文明之精髓可以給人類的生存指點迷津。(作者為韓國同德女子大學教授、韓國孟子學會會長)
--《孔子思想和仁》200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