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魯,為魯大司寇,魯國大治。
魯與鄭講和,開始背棄晉國。
五十四歲,公元前498年(周敬王二十二年,魯定公十二年)
孔子在魯。子路為季氏宰。
殺少正卯,“戮於兩觀之下,屍於朝三日”,罪名是“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荀子宥坐》)
在大司寇任上,采取大動作“墮三都”,墮郈邑(今山東東平縣南)、費邑(今山東費縣)較順利,墮成邑(今山東寧陽東北)受阻,導致“墮三都”半途而廢。
弟子公孫龍(字子石)生,楚國人。
五十五歲,公元前497年(周敬王二十三年,魯定公十三年)
孔子去魯適衛,開始十四年流亡列國之旅。
魯國得治而富強,齊國懼而施美人計以敗其政。魯君、臣中計,怠於政事。孔子失望而辭官,去魯適衛。
五十六歲,公元前496年(周敬王二十四年,魯定公十四年)
孔子在衛,因未受禮遇而一度離開衛國。
在衛國見衛靈公夫人南子。子路不悅。衛靈公與南子還讓孔子為次乘遊覽市容。
五十七歲,公元前495年(周敬王二十五年,魯定公十五年)
孔子在衛。
魯定公卒,其子蔣立,是為哀公。
五十八歲,公元前494年(周敬王二十六年,魯哀公元年)
孔子在衛。
春,吳王夫差敗越於夫椒,遂入越。越王勾踐退保會稽,使大夫種求和。三月,吳越和。
五十九歲,公元前493年(周敬王二十七年,魯哀公二年)
孔子在衛,又適曹赴宋。
衛靈公問陣於孔子,孔子說:“俎豆之事則嚐聞之,軍旅之事未之學也。”(《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在衛三年多而不得用,遂決計離衛而去。衛靈公卒,立蒯聵之子輙,是為衛出公。
孔子在適宋途中,在與弟子習禮於檀樹下時,受宋司馬桓魑威脅而微服適陳。
六十歲,公元前492年(周敬王二十八年,魯哀公三年)
孔子在陳。
魯國季桓子病重時,曾囑其子季康子要召回孔子以相魯,但季康子未按其父囑行事,隻召孔子弟子冉有回國。孔子說:“魯人召求,非小用之,將大用之也。”(《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曾說“六十而耳順”。
六十一歲,公元前491年(周敬王二十九年,魯哀公四年)
孔子在陳。
六十二歲,公元前490年(周敬王三十年,魯哀公五年)
孔子在陳。
六十三歲,公元前489年(周敬王三十一年,魯哀公六年)
孔子在陳。在適蔡途中被困,絕糧七日,但孔子及弟子依然誦讀、弦歌不止。孔子在路途中還遇到隱者長沮、桀溺、荷蓧丈人和楚狂接輿等,但他們普遍對孔子流亡列國、積極用世的思想和行為缺乏理解。
楚大夫諸梁(采邑在葉,人稱葉公)問政孔子,孔子說:“近者說(悅),遠者來。”(《論語子路》)葉公又通過子路問孔子是什麼樣的人物,子路不知如何回答。孔子聞後說:“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論語述而》)
六十四歲,公元前488年(周敬王三十二年,魯哀公七年)
孔子由負函(今河南信陽)返衛。
衛出公與其父蒯聵爭奪君位,政局混亂。子路向孔子問為政之道,孔子說:“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
弟子子貢受魯季康子派遣,使吳。
六十五歲,公元前487年(周敬王三十三年,魯哀公八年)
孔子在衛。
吳魯交戰,弟子有若率師參戰取勝而返。
六十六歲,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魯哀公九年)
孔子在衛。
六十七歲,公元前485年(周敬王三十五年,魯哀公十年)
孔子在衛。
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六十八歲,公元前484年(周敬王三十六年,魯哀公十一年)
孔子應魯季康子之請,由衛返魯,至此結束了長達十四年的流亡生活。
魯哀公問政,孔子說:“政在選臣”(《史記孔子世家》);又問:“何為則民服?”回答說:“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論語為政》)
季康子問政,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言淵》)又通過冉有問“田賦”之事,孔子說:“若不度於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左傳哀公十一年》)季康子不納,亦不用孔子。孔子不再求仕,始整理《詩》、《書》,定《禮》、《樂》,作《春秋》,繼續授業講學,從事教育事業。
春,齊師伐魯,孔子弟子冉有為季氏將左師,與齊軍戰於魯郊,克之。季康子問他怎麼學會作戰的,冉有說學於孔子,遂薦孔子於季氏。季康子派公華、公賓、公林以幣迎孔子歸魯。
六十九歲,公元前483年(周敬王三十七年,魯哀公十二年)
孔子在魯。
孔子兒子伯魚卒;孫孔伋(字子思)生。
魯行田賦;冬有蝗災,孔子說:“火伏而後蟄者畢,今火猶西流,司曆過也。”(《左傳哀公十二年》)
七十歲,公元前482年(周敬三十八年,魯哀公十三年)
孔子在魯。
孔子曾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七十一歲,公元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魯哀公十四年)
孔子在魯,作《春秋》。
弟子顏回死,孔子痛哭,說:“噫!天喪予!天喪予!”(《論語先進》)
魯“西狩獲麟”,孔子說:“吾道窮矣!”自此絕筆,停止修《春秋》。
六月,齊國陳恒(又叫田成子)殺簡公,孔子勸魯哀公及“三桓”討之,以正君臣之義,不果。在齊國這次政變中,孔子弟子宰我死於難。
七十二歲,公元前480年(周敬王四十年,魯哀公十五年)
孔子在魯。
衛國發生政變,蒯聵逐其子出公而自立,是為衛莊公。孔子弟子子路死於難,孔子哀甚。
七十三歲,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一年,魯哀公十六年)
夏曆二月十一日,孔子寢疾七日而歿,葬於曲阜城北泗水南岸。
弟子多守墓三年,唯子貢廬於墓凡六年。有的弟子及魯人移於墓旁而居,名為孔裏。
魯哀公誄文:“瑉天不吊,不憖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煢煢餘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左傳哀公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