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無法知道孔子那三千弟子的音容笑貌,也無法具體再現中國第一座杏壇的教學場景。但是,有孔子在教育領域,為我們留下了眾多堪稱經典式的遺產讓我們後人享用,這也就是我們的幸運了。
“有教無類”,當然是孔子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活動的綱領性的東西,至今仍然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盡管時間已經跨過了二十五個世紀,我們仍然麵臨著失學兒童的問題,我們仍然麵臨著因為貧富差距與權力的大小有無所帶來的受教育的不平等現象……
當年有個叫南郭惠子的,曾經對孔子的“有教無類”提出過這樣的質疑:“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對此,孔子的學生子貢理直氣壯地回答說:君子端正品行以等待四方之士,而且一定要做到來者不拒,正如良醫之門多病人一樣,所以夫子的學生是各式各樣的人都有。麵對孔子的“有教無類”,我們不妨發問:我們做到了嗎?我們還有哪些差距?為什麼?我們應當怎麼辦?
孔子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當然是我國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中的一個重大突破。在世襲貴族製的春秋時代,孔子第一個提出不管高低貴賤,人的本性都是差不多的,“性相近”;人的素質的根本差別往往就在於後天的學習與教育上,教育可以使人得到根本的提高,這便是“習相遠”。在魯國國都不遠的互鄉這個地方的人因為道德水準低而很難與其交往,可是孔子卻接見了那裏的一幫子青年人。對於弟子們的困惑不解,孔子語重心長地說:“別人改了過,把自己打掃得幹幹淨淨到你這裏來,你就應當肯定他的潔淨,不要老是抓住他們以往的過失不放。”(《論語述而》)由此,他提出了用人的一個新的標準:“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並由此培養與造就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優秀人才來。
而“誨人不倦”,則是孔子一生堅持的施教態度,也為後世百代千代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個施教的準則。他在總結自己的教育生涯時說:“說我聖,說我仁,我都不敢當。我隻是永不自滿地學習,不知疲倦地教誨子弟而已。”(《論語為政》)
雖然孔子有著與學生們平等研究的學習氣氛,作為老師,孔子又是嚴格的,一絲不苟的。尤其是關係著仁德、禮樂等大問題的時候,孔子絕不遷就。
如當有人說微生高這個人是個直爽的人時,孔子就予以否定。在《莊子》、《戰國策》等書裏,微生高這個人是個很有特點、重情感、懂得愛的人。他曾經與一個相愛的女子相約在一座橋下見麵。他等待了好長時間,卻不見相約的女子。但是他特別有耐心,覺得女子不能按時到來,一定有她的原因。誰知,這個時候,河中的水漲了,或者是山洪突然來臨?他本可以走掉,但是他仍然在橋下等。水越來越大了,以至於站都站不住了。他還是不走,為了能讓萬一到來的女子在橋下看到自己,他就抱住橋墩,直至被大水淹死。
從這個故事推斷,微生高是個誠實的人。孔子之所以否定他的直爽,是從下麵的一件小事引發的。有人向微生高借一點醋,正好趕上微生高自己的醋用光了。於是,微生高就去鄰居家借了醋給登門討醋者。對此,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爽?有人向他討點醋,他不直說自己沒有,卻到鄰人那裏轉討了一點給人。”(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論語公冶長》)孔子當然知道,自己即使沒有,也要從鄰人處借來給人,是一種慷慨大方的行為。但是孔子也許看得更為入微,或者他看到了微生高還有著另外的想法?比如,醋本來是常備的食料,一般不可能沒有,如果直說沒有,或怕別人說自己小氣,寧可從鄰居處借來給人?
教學方法靈活多樣,並有諸多的創新,也為後世以至當代的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如學、思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提倡“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論語子罕》);“舉一反三”的啟發式教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教學相長的相互切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論語學而》),整部《論語》到處可見師生間的這種教學相長的生動例子;用聯係實際的時政評論與人物評論,來提高學生認知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讓學生建立起純正的是非善惡觀等等。如魯國的大夫臧文忠明知柳下惠是德才兼備的人才,卻不肯任用,孔子就抨擊他白占官位,不幹實事。再如有一次他路過泰山,發現一位婦女在墓邊痛哭,就讓子路去探明情況。當她知道這位婦女的舅舅、丈夫與兒子都是被虎吃掉而仍然不願離開這個吃人的地方,其原因就是因為深山裏沒有“苛政”時,孔子便發出了“苛政猛於虎”的著名時評(《禮記檀弓》)。
在學習的態度上,孔子更是提出了一係列的著名論點,並正在惠及於後世學子。如以學為樂,主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如學習中的實事求是,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如虛心好學,主張“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如學以致用,指出有些人熟讀了《詩經》全部作品卻辦不通政務,叫他出使外國又不能獨立地談判酬酢,批評他們書讀得再多又有什麼用呢?--“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如讚賞懷疑精神、鼓勵多提問,說“不說為什麼、為什麼的人,我也真是不知道怎樣去教他了”(“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論語衛靈公》)。再如,孔子反對學習上的懶惰習氣,主張勤奮精進,“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論語陽貨》)等。
孔子還提出了諸多學習方法,至今還在被我們運用。如“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論語學而》),鼓勵學以致用和重複記憶;如“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憂”,提倡學習上的一種懷疑精神;如“欲速則不達”,倡導學習上的循序漸進等。
在我們津津樂道孔子的“誨人不倦”精神的時候,往往會忽略了這句話前麵的一句:學而不厭。而在“學而不厭”前麵,也還有一句:默而識之,也就是把自己的所見所聞,默默地記在心裏。他之所以能夠一生教授三千學生,之所以能夠在幾十年裏對眾多學生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孔子始終跋涉在一個沒有止境的學習途中。而且這個學習,不僅是知識的增加,更有著思想的不斷開掘、德性的不斷地修煉和行知相促、教學相長。仔細想來,他的三千學生,不也都是他的老師嗎?“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正是夫子一生的態度與做派嗎?他教導子路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在這裏,他實際上是強調當一個人不知道、不懂的時候,一定要有老實的態度,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懂就是不懂。但是,承認不知不懂僅僅是一個好的態度,這還遠遠不夠,要由不知變為知、由不懂變為懂,而促進這一轉變的,就是不斷學習、善於學習,“默而識之”、“學而不厭”。
有一次他的一個叫子張的學生向老師“學幹祿”,也就是學習怎樣去謀生、獲得一個好的飯碗。子張姓顓孫,名師,小孔子四十八歲,出身低賤,曾經做過馬市的經紀人,是通過艱辛學習才成為孔子之後的儒家八派之一。他屢屢向老師請教,如“問行”、“問善人之道”、“問明”、“問崇德辨惑”、“問令尹子文”、“問達”、“問入官”、“問政”,包括這次的“問幹祿”。子張對人有顆難得的寬容之心。如有一次子夏的學生向他請教有關交友的問題,子張先問:你的老師子夏是怎麼認為的?子夏的學生說:“我們的老師認為,值得結交的就結交,不值得的就拒絕他。”子張不以為然,說:“君子既尊敬賢人,也接納普通人;稱讚好人,也同情無能的人。如果我自己是個大賢人,那麼,什麼樣的人我不能包容呢?如果我不是賢人,別人也許就會拒絕我,那還用我去拒絕別人嗎?”在山東嘉祥武氏祠的漢畫像石刻中的孔子見老子裏,隻點明了三個弟子,其中就有子張,另外兩個是子貢與子路。這次他向孔子問“幹祿”,孔子對他說了兩條:“多聞闕疑”和“多見闕殆”。孔子真行,找飯碗,就不講空道理,隻講實用的: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加以保留,自信的地方才謹慎地說出;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加以保留,自信的地方就謹慎地實行起來。能夠做到這樣,則“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就是要自己的學生多聽多看多經曆,實際就是在說怎樣學習。
中國的第一座杏壇上所銘刻的“學習”二字,不僅是學生的學習,還有老師的學習,兩種學習加在一起,才使這座杏壇,有了江河行地一樣的魅力與生命力。於是,他的關於學習的思想,也就曆久彌新--
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開始,又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隻有十戶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這樣做事盡責又講求信用的人,卻很難找到像我這樣愛好學習的人(《論語公冶長》)。“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以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每天都知道自己所未知的,每月都不要忘記自己所已知的,這才是真正的愛好學習的(《論語子張》)。“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隻有觸類旁通地學習,才能夠不走進死胡同(《論語衛靈公》)。“學則不固”--多方學習就不會流於固陋(《論語學而》)。“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論語鄉黨》);“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多聽多看並將好的記在心裏變成自己的品德與知識(《論語述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合(《論語為政》)。“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隻是愛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地去學習得來罷了(《論語述而》)。台灣的李敖有個好的提法,說“萬世師表”的孔子,也是“萬世生表”。
杏壇授業已經過去兩千多年,然而其人性化、啟迪式的教學方式卻足以讓現代人的填鴨式、應試製教育蒙羞。作為平民教育家的孔子,作為中國第一位人民教師的孔子,幾乎是一座永遠也挖掘不盡的礦山,甚至是一座越挖礦藏越豐富的獨特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