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又到了。於是因襲牛年說牛的老套,說一說曆史上牛年出生的牛人們。各個生肖年份出生的曆史名人都很多,恐怕都得車載鬥量,牛年出生的自然也如此。所以擇其最有影響的十個人物作為代表,他們分別是賈誼、晁錯、漢景帝、霍去病、鄧艾、陶淵明、李白、蘇軾、範仲淹、宋理宗。
賈誼(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西漢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河南洛陽人。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被漢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他曾多次上疏,批評時政,建議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鞏固中央集權。主張重農抑商,“驅民而歸之農”,並力主抗擊匈奴。但是在二十三歲時,因遭群臣嫉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後,賈誼深自歉疚,直至憂傷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散文如《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一稱《治安策》)等都很有名;辭賦以《吊屈原賦》、《鵬鳥賦》最著。
晁錯(公元前200-公元前154),西漢政治家、理論家。河南省禹州市人。初從張恢學習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學說。漢文帝時任太常掌故,曾奉命從故秦博士伏生學習《尚書》。漢文帝時為太子家令,有辯才,號稱“智囊”,得到太子的信任。漢景帝即位後,任他為禦史大夫。他是一個能有條理和係統地分析當時問題的務實的政治家,堅持重本抑末的政策,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削減諸侯封地、重農貴粟。獲得漢景帝的采納。吳、楚等七國叛亂時,他被漢景帝錯殺。晁錯的經濟思想,散見於《漢書》的《食貨誌》、《爰盎晁錯傳》等篇。
漢景帝(公元前188年-前141年)即劉啟,西漢皇帝。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在位。漢文帝之子。他即位後繼續推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田稅由十五之一降低到三十之一。采納晁錯的建議進行“削藩”,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後,將諸侯王任免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王國行政由中央所任官吏管理,以鞏固天子的中央集權。漢景帝在西漢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繼承和發展了其父漢文帝的事業,與父親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又為兒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
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西漢名將。山西臨汾縣人,漢代名將衛青的外甥,善騎射。初從衛青出擊匈奴,以功勳卓著而被封冠軍侯。公元前121年為驃騎將軍,兩次大敗匈奴,控製河西地區,打通開往西域的道路。後又和衛青共同出兵攻打匈奴,他長驅直入二千餘裏,封狼居胥山。經此一役,“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劉繼興認為,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從此成為中國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終生奮鬥的夢想。霍去病後升任大司馬,與衛青同掌兵權。他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前117)病卒,年僅23歲。
鄧艾(197-264年),字士載,義陽郡棘陽(今河南南陽新野)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年輕時鄧艾就喜歡軍事,每見高山大川,都要在那裏勘察地形,指劃軍營處所,遭別人譏笑也不介意。當時,出身貧寒的屯田部民要出人頭地談何容易,鄧艾平淡地過了近二十年。後來總算當上了典農功曹,幫助管理屯田。一次,鄧艾上洛陽去呈報,有機會見到洛陽太尉司馬懿。司馬懿很賞識他的才能,征召他為太尉府的掾屬,後升任尚書郎。遇到司馬懿,可以說是鄧艾一生的重大轉折。後為魏征西將軍,與蜀將薑維相戰。景元四年,魏大舉攻蜀,率部至陰平,經山路至江油,進迫成都,劉禪投降。後來鍾會誣他謀反,被殺。鄧艾是三國末期最為傑出的軍事家,其才能可比諸葛亮與司馬懿。鄧艾在戰爭中目光遠大,見解超人,具有難得的戰略頭腦。作戰中料敵先機,始終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在與薑維的數次交戰中未嚐敗績。其偷渡陰平一役,堪稱中國戰爭史上曆次入川作戰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為軍事史上的傑作而載入史冊。
陶淵明(365-427),東晉著名詩人。九江人,字元亮。諡靖節先生。他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的元勳重臣,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做過武昌太守。陶潛初為州祭酒,不久解歸。複為鎮軍參軍,遷彭澤令。以“不能為五鬥米折腰”。去官隱居,賦《歸去來兮》以明誌。嗜酒好文,以田園詩著稱,亦諷喻時政,闡述“形盡神滅”“樂天安命”的觀點。陶淵明是東晉時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詩人。他被尊稱為隱逸詩人之宗,而且開創了田園文學這一文學潮流。他的詩文充滿了田園氣息,他的名士風範和對生活簡樸的熱愛,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文人,乃至整個中國文化都深受其影響。陶潛的詩今存125首,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