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播體操到廣場舞
閱讀封麵
作者:朱琳
如果要問中國曆史上參與者最多的運動是什麼,乒乓球?廣場舞?這些恐怕都不及一項運動——廣播體操。
新中國成立前,中國人均壽命隻有35歲,公共衛生體係幾近於無。新中國成立之初,自廢待興,而盡快扔掉“東亞病夫”的帽子,是全民族的共同期盼。當時的中央領導人將體育鍛煉放到首要位置,體育事業被當作國家建設事業的一個組成部分載入了國家根本大法,其方針是開展群眾性的體育運動,要普及和經常化。基於這一指導思想,1951年11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套廣播體操正式頒布。
廣播體操麵世後,一下激發了群眾的鍛煉激情。每天上午10點一到,喇叭一響,無論天南海北,在機關、學校、廠礦、火車站台、馬路旁,可以看到千百萬人隨著鏗鏘有力的樂曲開始整齊劃一地做操。
全民廣播體操像一場向世界展示中國麵貌的大型表演,巧妙地將個人與集體緊緊相連。人們在手腳的伸展中,個體特色逐漸消失,集體意識慢慢形成。這項運動的開展不僅改善了國民體質,更承載著一種有效的政治功能。在火熱的建設年代,倡導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鍛煉身體是為了更好地投入生產和革命,這不僅是個體的追求,更是國家的需要。
從1951年到2011年,60年間,全國一共發布了9套廣播體操,每隔5至10年會根據社會的發展和國民體質的變化更新一次,每套都會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20世紀80年代後,逐漸開放的市場經濟讓中國百姓的個性得以張揚,崇尚個人健美的健身操運動風靡全國,廣場舞、氣功、瑜伽等極具個人主義色彩的健身方式越來越受到國民熱捧,打破了廣播體操一統天下的局麵。
1999年,國家廣播電台停止播放廣播體操。2009年,國務院將每年8月8日確立為“全民健身日”。而2014年10月20日,國務院更是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提出了營造健身氛圍、倡導健康生活的多項舉措,把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健康水平作為根本目標,鼓勵每一位國民投身到運動健身中。
現如今,全民做廣播體操的場麵雖已不在,但我們仍能隱約從融自娛性與表演性為一體的廣場舞中感受到人們當初健身的熱情。無論歲月變遷,曾極具集體主義色彩的廣播體操歲月依然留在那一代人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