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轉變,電影在IP時代的發展趨勢

剛剛結束放映的《捉妖記》《煎餅俠》《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小時代4》的票房遙遙領先,穩居排行榜前四位。四部影片的導演皆不是蜚聲國際的大導演,但是票房卻大獲成功。在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的IP互聯網時代,一部為觀眾所喜聞樂見的電影往往比表達導演個人喜好的電影更有市場衝擊力。是否擁有既有敏銳鑒賞力又有卓越策劃及市場運作能力的製片人,成為一個電影項目是否能成功的關鍵!

從導演中心製到製片人中心製:在中國電影市場發展初期,導演如果具備影像敘事的能力及題材選擇上的獨特視角,基本上就能從市場獲得收益。那時候電影的運作更傾向於是從導演個人喜好的角度進行“電影創作”的藝術行為,即導演中心製。

2008年之後,觀眾的觀影口味開始趨向多樣化,很多觀眾的觀影目的不再是為了看一部“某個導演的好電影”,而是“自己需要的那一類電影”,電影從“產品時代”邁入了“營銷時代”。

這一點在2013年的中國電影市場體現的尤為明顯,比如徐崢、趙薇這樣的新人導演。他們都是具備了市場思維和項目管理能力的製片人,對觀眾有著更為理性的認知,也更熟悉當代年輕人的消費心態。電影創作的出發點也已經從個人喜好開始向市場需要的角度轉變。

2015年,《捉妖記》《煎餅俠》等電影項目的運作,已經鮮有大導演的身影,製片人是整個項目的權力中心,成了項目的推動者。他們在電影的製作過程中全麵貫穿營銷策略和團隊協作原則,通過嚴謹的調研、科學的製片流程,最大化的實現影片的商業價值。這也預示著製片人中心製被時代推上中國電影的舞台。

在以知識產權和內容為王道的IP互聯網時代,市場是導向,影視作品的藝術品質是商業電影成功的基礎,而市場和觀眾才是電影賴於發展的養料,我們需要在藝術創作與商業價值之間找到平衡。因此,培養一批具有優秀電影鑒賞能力、卓越項目策劃能力、精準市場判斷能力與營銷宣發能力的製片人是時代的呼喚!

IP的衍生價值讓《羋月傳》備受熱捧

《羋月傳》是由互聯網視頻網站樂視網自製的大劇。這部長達81集的電視劇由花兒影視出品,在播出兩周後,樂視全平台累計播放量就已飆升至27億次,北京衛視、東方衛視因為這部劇長期占據同時段收視榜單前兩位,《羋月傳》成為當之無愧的“十年劇王”,被很多人視為中國互聯網視頻行業自製大劇的最成功案例。

《羋月傳》帶來的IP商業轉化才剛剛開始。雖然它是樂視網的自製劇,但在播出方麵,樂視並未選擇視頻獨播,而是將版權分享給了騰訊視頻。之所以如此,原因無他,IP打造早已擺脫搶“獨播”和“首播”的初級階段,更多需要進行生態化布局,以此來提供相互的助力。

一方麵,《羋月傳》的強IP效應給樂視提供了足夠多的素材,手機、電視等載體都可以順利借到這股IP熱潮的東風。同時,其在虛擬物品的創造上,像是同名遊戲、手機主題等,都可以進行巨大的商業轉化。《羋月傳》的IP效應給樂視旗下的其他產品鏈也帶來了不小的增益。此後定製版電視銷量破10萬台、定製版手機預售破20萬部;《羋月傳》版生態產品(含定製版電視、手機及衍生品)總銷售額為5.1億元,占據樂視整體雙12銷量的1/3.

另一方麵,樂視提倡的“生態化”體係,讓“平台+內容+終端+應用”產生協同效應,推高《羋月傳》及樂視相關產品(樂視視頻、樂視超級手機、樂視超級電視、樂視會員、樂視商城等)的熱度。一個好的IP跟整個生態產品之間的互補就是如此。

獲取強勢IP,需要初期的內容、粉絲沉澱;再者是持續的精力和資源投入。做IP依舊是一個涉及到是否具有相關基因的東西。也正因為此,盡管IP一再被證明擁有成功的商業潛力,其套路也逐漸明晰,但這並不意味著做IP的門檻很低。

§§第八章 借鑒,國際網紅經濟現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