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因為這片黃土的奇特之處在於,黃土顆粒具備自行肥效能力,其顆粒疏鬆,相互間有孔隙,顆粒上還有柱狀紋,可以形成“毛細虹吸現象”,猶如海綿,把蘊藏在深層土壤中的養料提升到頂層,頂層養分被莊稼消耗光了,下邊還可以繼續“虹吸”上去,供植物根部吸收。所以,渭河平原連續耕種七千年但肥力不減。

渭河平原(或者叫八百裏秦川),沿渭河兩岸鋪展,雖然很大,但四麵盡頭都是群山包圍,所以它實際是在一個巨大的盆地中。西麵和北麵高地群山流來的渭水、涇水、洛水等大河,又為平原提高了充沛的水源,隻要人工多修些水渠,就可以灌溉大麵積的黃土地。從海拔上講,盆地中的這個渭河平原不過海拔五百米而已,比中原高不了多少。

這塊渭河平原的四麵群山中,後代陸續修了一些關城,其東有函穀關,西南有大散關,北有蕭關,東南有武關,山川險隘,以為屏障,故此地古來號稱“四塞之固”。後來蘇秦稱這裏為天府。後來漢高祖劉邦因之而成帝業。因為四麵都是關,所以這塊東西三百公裏的渭河平原(八百裏秦川),到戰國時也就被叫作“關中”,至今仍有這個叫法,“關中”,或者關中平原。

後來果真成就了帝王之業的陝西秦國,據說它的君族的始祖叫大業,大業的媽媽在郊外吃了玄鳥的蛋,就生下了大業(又一例母係氏族小孩不知道爹是誰的例子)。大業的兒子伯益曾經幫助大禹治水,又給大舜訓鳥,大舜賜他贏姓。伯益屬於東夷族人,其贏姓宗族也在東方。大禹建立了夏朝,到了夏朝末年,東夷人商湯開始進攻夏桀,東夷族贏姓的伯益的後代,名叫費昌,就侍奉商湯,給商湯當駕駛員(商湯也是東夷族,但是子姓)。商湯戰敗夏桀,建立商朝。費昌的後裔因此長期在商朝做官,到了商朝末期的商紂王時候,費昌的後裔中的飛廉、惡來父子,還成了紂王的寵臣。周武王隨即伐紂,滅掉紂王,也殺了惡來。但飛廉暫時沒有死。

周武王建立大周朝,到了周成王時,周武王的弟弟管叔等三監與紂王的兒子武庚一起作亂,舉兵討伐周公旦。周公旦滅掉他們。而飛廉也參與了這次暴亂,失敗後逃到東夷地區的奄國(曲阜地區)。

周公於是東征東夷,三年戰鬥,最終殺到奄國,將奄國滅掉,逃在奄國這裏抵抗周公的飛廉自殺。

隨後周公把奄國改名為魯國,封給了自己的兒子。而原奄國的東夷人(含東夷人贏姓的飛廉的宗族),被周公都給遷去了陝西西部的邾吾居住,叫他們在那裏抵禦戎人,世代做周王西方的守衛者。

飛廉的宗人待在邾吾,傳到飛廉的四世孫時,其中有個叫造父的,因為善於開車,就當了周朝當時第五任天子周穆王的司機,因為給領導開車,甚受寵幸,據說拉著周穆王開快車,及時平定了一次遠方叛亂。周穆王很高興,把造父封在了趙城(今山西洪洞縣趙城鎮),因封地得氏為趙。這也是趙氏的起源。趙有奔跑的意思。

飛廉的另一係子孫,傳到了“非子”,則替周朝第七任的周孝王養馬,也賜給封邑,叫秦邑(在今甘肅天水市秦亭鄉),做了秦邑大夫。這就是秦的起點。

所以,秦和趙,這兩氏,都屬於贏姓,最遠祖的老祖宗是伯益(被舜賜姓贏)。姓和氏是不一樣的,姓是家族的,宗族的,而氏是因封地而得的。其遠祖是贏姓的伯益,近祖是飛廉。所以,秦君族以及跟隨的秦人,其實本是東夷人,從奄國那裏遷到西邊來的。到了西邊,自然也不可避免跟本地戎狄的野蠻人有婚姻。

因為造父很受天子寵愛,名頭也大,造父為趙氏,於是晚於造父的秦邑大夫非子,也冒稱是趙氏。後來秦國的秦王政也叫趙政,原因就出於此,一直認為自己屬於贏姓的趙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