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有所謂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就是他九次主持召開諸侯高峰首腦會議,其中三次帶領衛戍部隊參會,六次以和平衣冠形式。這次蘭考縣的葵丘之盟,是九合諸侯的高潮。而一匡天下,是指八國聯軍保著周襄王順利接班,避免了王室內訌。
周天子式微,不能怪齊國,而是因為天子丟了陝西的主要地盤,跑到中原成了外來戶,當諸侯開始各自為是、蠻夷也日漸囂張時,天子管不了了,齊桓公就崛起為華夏的中流砥柱,建立了良好的諸侯秩序。在齊桓公稱霸的三四十年間,諸侯之間確實很少互相開仗,獲得了安定秩序,對外也扼製住了夷狄的侵擾。
不過,齊桓公的生活,據說特別奢侈,他愛享受,使勁穿衣坐轎,祭祀宴飲等場合,也豪華得嚇人。管仲對老朋友鮑叔牙說:“為了替齊桓公分擔一下別人的指摘,我也得使勁享受。”
管仲在自己的府裏修建三層台子,叫“三歸”,具體什麼意思不好理解,有說是表示民人歸,諸侯歸,四夷歸。總之就是奢侈,但是齊國人並不生氣,覺得老幹部晚年多享受點兒,也是應該的。不過,後來孔子專門跳出來批判管仲生活作風奢侈,說“管仲有三歸,哪算得儉樸!”孔子墨守成規,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嘛,孔子不患寡,患不均,寧可都勒緊腰帶,也不許一部分人帶頭舒服起來。
孔子緊接著又說管仲不知禮,說國君門口是種了大樹塞門,管仲家也大樹塞門,僭越了級別。又說,諸侯使節來訪問國君,向國君敬酒後,國君喝完把酒杯放在一塊叫“反坫”的吧台上,而管仲家裏也有這“反砧”的吧台。這也是等級禮儀的超標,不知禮!卿怎麼能跟國君用一樣的禮的規格呢!雖然孔子說管仲讓我們避免淪為夷狄的殖民地,但君臣的禮的規格標準不能弄亂了。這裏孔子說得倒對,如果下級都學著超越上級,貴人政治也就遲早要變為平民政治,世代做卿大夫的家族們,遲早要被趕下去。
又過了三年,周襄王的老媽所喜歡的小兒子王子帶,終於癢癢得不行,聯絡了洛陽附近伊水、洛水戎人,裏應外合,對周襄王發難。北麵的晉國和西麵的秦國聽說了,當即發兵勤王,擊散戎兵。王子帶沒了外援,唱不了獨角戲,隻身逃跑。
下一年,戎人又來洛陽搗亂,管仲忙帶兵從齊國過去斡旋,說服戎王和周襄王講和作罷。隨即留下諸侯兵馬,輪著在洛陽戍守,以禦戎人。
周襄王一時安全了,心裏快活,留管仲按上卿規格吃大飯。周朝是個講禮的國家,吃飯也有規矩,按周朝製度,大國諸侯設三個卿,上卿必須中央指派(特派員,在齊國就是國氏、高氏),管仲是當地招募的,隻能是下卿,於是管仲要求周襄王降低規格,按下卿標準請自己吃飯。(這事孔子倒沒出來表揚。)
這事體現出管仲還是懂得維護等級和社會秩序的,是知禮的,至少在國際場合上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