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
楊廣(569—618),一名英,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隋文帝楊堅次子。被封為晉王,後奪其兄勇太子位。仁壽四年(604)即位,即隋煬帝。擅長詩文。今存詩四十餘篇。多宮體,詩風輕豔。亦有少量描寫自然物象及邊塞風光,尤其後者,所謂“矯然獨異”,論者稱為“風氣將轉之候”(沈德潛《古詩源·例言》),於唐詩創格有一定影響。此篇即屬此類。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乃樂府舊題,屬清商曲辭之吳聲歌曲。據《舊唐書·音樂誌(二)》載:此曲之最先創製者為陳後主(陳叔寶)。謂“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為和詩,太樂令何胥又善於文詠,采其尤豔麗者以為此曲”。可知,當屬於宮體歌曲。但其歌辭已不傳。《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所錄此曲歌辭計七篇,以楊廣二篇為首,此為第一篇。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詩篇狀寫物景,僅四句二十個字,即將詩題中之春、江、花、月、夜五字字麵應盡之義一一點明(參見蔡厚示語。《漢魏六朝詩歌鑒賞辭典》第九十五頁。下同)。首二句寫夜色降臨之際,江麵及江兩岸之物景。謂江麵風平浪靜,江波紋絲不動,而江的兩岸則布滿盛開的春花。這是夜色迷蒙中所見物景。蔡厚示稱之為“幽靜的畫景”。次二句寫江水與海潮,謂其帶將月去,翻上星來,將月光照耀下由於江水流動及海潮起落所產生的物景寫得十分氣派。蔡厚示稱之為“反靜為動”。即:隨著夜色的轉深,星月湧現,平靜的春江已顯得十分不平靜。前後所寫,互相映照,月夜春江,更加充滿著春的活力及氣象。因此,讀此篇,既可領略所謂“春江花月夜”所呈現實際物景之美,又可領略詩人對於此物景之特有感受及體驗。這當可以看做是“矯然獨異”的一個例證。
所謂“矯然獨異”,說明已超越宮體的範圍。這對於詩風轉變,意義重大。即:不僅當時綴文之士,“遂得依而取正焉”(《隋書·文學傳序》);而且入唐之後,張若虛之被譽為“孤篇橫絕”名篇——《春江花月夜》之出現以及四傑對於唐詩題材之開拓,相信與此所謂“矯然獨異”之創造,都有一定關聯。楊廣此詩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地位應予充分肯定。
楊素
楊素(?—606),字處道,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北周時任東騎大將軍、司城大夫等職。入隋為禦史大夫並封越國公,任內史令。仁壽四年(604)廢太子勇,擁立煬帝,遷尚書令。官至司徒,後改封楚國公。與薛道衡友善。工詩文,擅長草隸。傳詩二十餘首。《隋書》《北史》稱譽其詩“詞氣宏拔,風韻秀上,為一時盛作”。有《楊素集》十卷,已佚。
山齋獨坐贈薛內史
《山齋獨坐贈薛內史》計二首,這是第一首。薛內史,即薛道衡,隋文帝(楊堅)開皇(581—600)末至仁壽(601—604)中任內史舍人。楊素此詩當作於這段時間。
居山四望阻,風雲竟朝夕。
深溪橫古樹,空岩臥幽石[1](“空岩”句:言山岩上懸空而臥青石。)。
日出遠岫明,鳥散空林寂。
蘭庭動幽氣,竹室生虛白。[2](蘭庭:生滿芝蘭的庭院。非實指芝蘭,概言庭院花草芳美。室生虛白:語出《莊子·人間世》。本指心境空虛而無所求則心自明。此句謂居於竹室則心境空靈清明。)
落花入戶飛,細草當階積。
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
日暮山之幽,臨風望羽客。[3](羽客:即羽人,本指生有羽毛的仙人,此指道士,乃求仙得道者。)
詩篇十四句,大致分為兩個部分:前十句布景,狀寫山齋所處環境;後四句說情,敘說懷念友人之意。狀寫環境,首先從遠處、大處著筆。謂山齋所在,四周都是山,一天到晚看到的隻是山間的風雲變幻。阻,即阻隔。四望阻,謂四周為眾山所阻隔。竟朝夕,即盡日。謂一天當中除了看山看雲以外,不受任何幹擾。在這大環境中,詩篇著重描繪深溪及空岩這兩大富有特征的物景。前者古樹如磐,橫斜枝幹覆蓋於溪流之上;後者翠嶽淩空,巨石靜臥於翠嶽頂端。這是靜態描寫,著意顯示其幽深與奇險。而日出及鳥散,以動托靜,謂太陽升起,將遠山照亮,鳥兒飛出,使整座山林變得寂寞,則進一步渲染其空明清靜。寫好大環境,接著,從近處、細處著筆,狀寫山齋所在之小環境。謂蘭草滿庭院,暗香浮動;翠竹繞屋舍,虛室生白。而且,飛花入戶,積草盈階,似與大自然打通界限。“竹室生虛白”,語本《莊子·人間世》“虛室生白,吉祥止止”。陸德明釋義稱:“崔雲:‘白者,日光所照也。’”這說明,詩人既借此以凸顯山齋小環境之澄澈明朗,又借此以自喻,謂其心境與環境一般通明剔透。這是布景。最後說情,表示希望老朋友前來山齋,共賞清遠之景。桂酒,以肉桂浸製所成香酒。《楚辭·九歌·東星太一》有“奠桂酒兮椒漿”句。用此桂酒迎客,可見其情之誠摯。羽客,本指道士,此指薛道衡。同道家學仙,仙人著羽衣。詩篇所寫,既表現對於友人的熱切期待,又反過來,進一步表現其“出世高人”的格調及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