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蟲兒 與龍頭節有關的風俗還有熏蟲兒。《明宮史》記載:“(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麵棗糕,以油煎之,或以麵和稀,攤成煎餅,名日熏蟲。”據傳,這樣做則蟲不會蛀,而且還可以避廚灶裏的蒼蠅,禁蠍子。《建平縣誌》雲:“在民國時的東北建平縣,二月二要“掃屋掃炕……以香熏之為避史也。以彩帛作龍尾為小兒之佩,日主長命。食以春餅、豬頭,工人亦有盛饌犒勞。老幼多於是日剃頭,取其吉也。”因為經過一個多月的春節活動,室內是該清理一下。屋內床上清掃完畢之後,用香火熏熏確有殺菌避蟲的功效。這一天,老人小孩剃剃頭,大家都高興地說這叫“龍抬頭”,是取吉祥之意。節前理了發,一個月以後,自然應該理發了,這種良好的習俗倒是值得提倡的。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此風都與龍頭節一脈相連,正如一些地方流傳的民謠:二月二敲炕沿,蠍子蚰蜒不見麵。二月二掃炕頭,臭蟲跳蚤往外流。
迎富迎富是古時秦人二月二日的一種風俗。其作法是,二月二日早起,敲鑼打鼓去郊外,到晚上才回來。據說,這樣可以把富迎回來。迎富的習俗,與正月晦日送窮的習俗是相聯係的。正月晦日送走了窮鬼,二月二再把富神迎回來。明代謝肇涮《五雜俎》說:“秦俗以二月二日,攜鼓樂郊外,朝往暮回,謂之迎富……大凡月盡為窮,月新為富,每月皆然,而聊以歲首舉行之故,正月晦日送窮,而二月二迎富也。”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說:“今人但知送窮,不知迎富亦有故事。”書中還引用魏華《二月二日遂寧北部迎富故事》詩:才過結柳送貧日,又見簪花迎富時。誰為貧驅競難逐,素為富逼豈容辭。貧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吾亦為。裏俗相傳今已久,漫隨人意看兒嬉。
詩中的意思是說,窮鬼已乘柳編之車而去,人們戴上簪花又把富迎來了。但是,在詩人看來,富卻是在人間不容易求得到的,所以迎富時不必過分認真,隨意玩嬉而已吧!由此看來,一種習俗的生命力,還得看其是否有一點指導人生的真正價值,故此俗並未相傳至今。
祭祀土地神二月二日是土地神的生日,各地都有祭祀土地神的習俗。在民間,土地爺的形象多被塑造成一個雞皮鶴發、老態龍錘的長者,他身著土色長袍,手持拐杖。二月二日清晨,家家戶戶在土地神龕前擺上供品,點燃香燭,鳴放鞭炮為土地爺祝壽。土地爺何許人也,人們為什麼都要在這天祭祀他?據說,土地爺是地位極低的小神,他隻管理一方地段,是村社的守護神,人們之所以對土地爺崇拜,其實是對土地的自然屬性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力的崇拜。這就是說,人們生活在廣大無邊的土地上,地力無窮,負載著萬物,有了土地就有了農業,有了農業就有了糧食,可謂大地生財為人所用,人們賴以生存,所以要保五方土地安寧。另一方麵,有時大地發怒,地震時有發生,房毀人亡,使人恐懼。因此,人們必須時時刻刻感謝主管土地的神靈,祈求土地神在大門口或村口嚴禁惡鬼和虎狼進入,保佑一方平安。另外,還祈求土地神保佑田間禾苗茁壯成長,秋後五穀豐登,人們才能過上豐衣足食的太平日子。
此俗之所以沒有相沿傳至今天,主要是隨著科學文化的發展和提高,這些多具有迷信色彩的習俗逐漸被淘汰了。
炒豆吃煎餅大約在明清時期,二月二日這天十分熱鬧,民間食品製作和吃法上有多種講究,在北京、開封、長安等地,這天盛行吃麵食,因為是龍頭節,所以人們便以龍的各個部位來稱呼各種食品:麵條稱“龍須麵”,烙餅稱“龍鱗餅”,餃子稱“龍牙”,菜團子又稱“龍蛋”等等。
河北、陝西、山西等地,這天有吃炒豆子的習俗,即將黃豆用鹽水浸泡,淋幹後再用鐵鍋爆炒,豆子在熱鍋裏便發出“劈叭、劈叭”的響聲,故民間有“春雷鳴動萬蟄皆起”、“驚蟄聞雷米似泥”等諺語。
有的地方有“祭萬蟲”的習俗,即把陳年糧食磨成粉,捏成各種各樣的動物和水果,蒸熟之後插於青竹竿上,送到田間或祖墳祭祀百蟲之神,使百蟲不再損害莊稼,希望農業五穀豐登。
江南蘇州一帶,這天要吃米糕,據說這種米糕可以使人(特別是女人)腰部更硬朗,故而得名“撐腰糕”。清人蔡雲還以蘇州一帶民歌的形式譜寫了一首反映當地撐腰糕風俗的詩:二月二日春正繞,撐腰相勸啖花糕。支持柴米憑身健,莫惜終年筋骨勞。
這就是說,這天吃了這種米糕,可使身體健康,即使擔柴挑米也會撐得住的。清徐士鋐《吳中竹枝詞》中又進一步寫道:片切年糕作短條,碧油煎出嫩黃嬌。年年撐得風難羈,怪道吳娘少細腰。
詩中描述了吃撐腰糕的方法:切成片狀以油煎之,使糕嬌嫩而呈黃色,婦女吃了這種撐腰糕,腰骨更硬。正因為如此,吳地的婦女很少有細腰者。
4.詩頌龍頭節唐李商隱《二月二日》詩曰: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花頌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萬裏憶舊元殼林,三年從事亞夫營。新春莫語遊人意,更作風簷夜雨聲。
詩人在《二月二日》裏集中描寫了這天所看到的仲春景色。詩人這天行於江上,和風煦日,遠處傳來了吹笙的悅耳之聲。紅花綠葉,紫蝶翻飛,黃蜂也來采粉助興,表現出一派勃勃春情。此時此刻,詩人正在他鄉羈旅,他無法回到家鄉,看一看家鄉美麗的春天外景,因而產生了惆悵之情。作者構思巧妙,詩意濃情脈脈。
唐白居易《二月二日》詩曰: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二月二日,已是春暖花開的仲月,詩中著重描寫了貴族青年男女結伴出外踏青的情景,昔日的踏青,就是今天的春遊。一場春雨剛過,天氣晴朗,野地裏草發芽、菜生葉,可謂一派春意濃濃、生機勃勃的動人情景。這些貴族青年穿著輕衫騎著細馬來到渡口,一字排開,準備渡江而過,在這人群中尚有挑菜的和一些遊賞者,場麵該是多麼美麗如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