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生活程度還很低,可是學費卻已並不便宜,中西書院每半年記得要繳費四十八元。家中境況已甚拮據,我的第一次半年的學費還是母親把首飾變賣了給我的。我與同伴到了上海,由大哥送我入中西書院。那時我年十七。
中西書院分為初等科三年、高等科三年,此外還有特科若幹年。我當然進初等科,那時功課不限定年級,是依學生的程度定的。英文是甲班的,算學如果有些根底就可入乙班,國文好的可以入丙班。我英文初讀,入甲班,最初讀的是《華英初階》;算學乙班,讀《筆算數學》;國文,甲班;其餘各科也參差不齊,記不清楚了。各種學科中,最被人看不起的是國文,上課與否可以隨便,最注重的是英文。
時間表很簡單,每日上午全讀英文,下午第一時板定是算學,其餘各科則配搭在數學以後。監院(即校長)是美國人潘慎文,教習有史拜言、謝鴻賚等。同學一百多人,大多數是包車接送的富者之子,間有貧寒子弟,則係基督教徒,受有教會補助,讀書不用花錢的。我的同學中很有許多現今知名之士。記得名律師丁榕,經濟大家馬寅初,都是我的先輩的同學。
中西書院門禁森嚴,除通學生外,非得保證人來信不能出大門一步,並且星期日不能告假(因為要做禮拜),情形幾等於現在的舊式女學校。告假限在星期六下午。我的保證人是我的大哥,他在商店做事,每月隻來帶我出去一次,有時他自己有事,也就不來領我。我在那裏幾乎等於籠鳥,尤其是禮拜日,逃不掉做禮拜,覺得很苦。
禮拜真正多極。每日上課前要做禮拜,星期三晚上要做禮拜,星期日早晨要做禮拜,晚上又要做禮拜。每次禮拜有舍監來各房間查察,非去不可。每日早晨的禮拜約須三十分鍾,其餘的都要費一小時以上,唱讚美歌、禱告、講經,厭倦非凡。這種麻煩,如果叫現今每周隻做一次猶嫌費事的學生諸君去嚐,不知能否忍耐呢。
讀了一學期,學費無法繼續,於是隻好仍舊在家裏,用《華英進階》《華英字典》(這是中國第一部英文字典,商務出版)《代數備旨》等書自修。另外再作些策論《四書義》,請邑中的孝先生評閱。秋間再去考鄉試,舉人當然無望,卻從臨時書肆(當時平日書店很少,一至考試時,試院附近臨時書店如林)買了嚴譯《原富》和《天演論》等書回來,莫名其妙地翻閱。又因排滿之呼聲已起,我也向朋友那裏借了《新民叢報》等來看,由是對於明末清初的故事與文章很有興味,《明季稗史》《明夷待訪錄》《吳梅村集》《虞初新誌》等書,都是我所耽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