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們這種人,原不是孝子,即使想做孝子,也不能夠。如果用了‘晨昏定省’‘湯藥親嚐’等等的形式規矩來責備,我們都是犯了不孝之罪的。豈但孝呢,悌也無法實行。我常想,中國從前的一切習慣製度,都是農業社會的產物,我們生活在近代工商社會的人,要如法奉行,是很困難的。大家以農為業,父母子女兄弟天天在一處過活,對父母可以晨昏定省,可以湯藥親嚐,對兄弟可以出入必同行,對長者可以有事服其勞,掃墓不必化川資,向公司告假,如果是士大夫,那麼有一定的年俸,父母死了,還可以三年不做事,一心住在家裏讀禮守製。可是我們已經不能一一照做。一方麵這種農業社會的習慣製度,還遺存著勢力,如果不照做,別人可以責備,自己有時也覺得過不去。矛盾,苦痛,就從此發生了。”
“你說得對!我們現在有兩個家,在都市裏的家,是工商社會性質的,在故鄉的家,是農業社會性質的。我在故鄉的家還是新屋,是父親去世前一年造的。父親自己是個商人,我出了學校他又不叫我學種田,不知為什麼要花了許多錢在鄉間造那麼大的房子。如果當時造在都市裏,那麼就是小小的一二間也好,至少我可以和老太太住在一處,不必再住那樣狹隘的客堂樓了。”
“我家裏的房子,是祖父造的,祖父也不曾種田。——過去的事,有什麼可說的呢?現在不是還有許多人從都市裏發了財,在故鄉造大房子嗎?由社會的矛盾而來的苦痛,是各方麵都受到的。並非一方受了苦痛,一方會得什麼利益。你因覺得到對老太太未曾盡孝養之道,心裏不安,老太太病中見了你因她的病,幾次奔波回去,心裏也不會爽快吧。你住在都市中的客堂樓上嫌憎不舒服,而老太太死後,那所巨大的空房子,恐也處置很困難吧。這都是社會的矛盾,我們生在這過渡時代,恰如處在夾牆之中,到處都免不掉要碰壁的。”
“老太太死後,我一時頗想把房子出賣。一則恐怕鄉間沒有人會承受,凡是買得起這樣房子的人,自己本有房子,而且也是空著在那裏的。一則對於上代也覺得過意不去,父親造這房子頗費了心血,老太太才故世,我就來把它賣了,似乎於心不忍。”
“這就是所謂矛盾了。要賣房子,沒有人會買;想賣,又覺得於心不忍,這不是矛盾的是什麼?”
“那麼你以為該怎麼辦?”
“我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你知道我自己也不曾把故鄉的房子賣去,我隻說這是矛盾而已。感到這種矛盾的苦痛的人,恐不止你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