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較平靜的20世紀70年代,在紐約的大銀行進入之前,阿根廷的生活水平是拉丁美洲最高之一。官方公布的生活在貧困線之下的人口比例1970年為5%。到1998年,這個數字陡升至總人口的30%,而到了2002年,又升至51%。根據阿根廷鄉村反思團體公布的數據,以前在阿根廷聞所未聞的營養不良現象,到2003年上升到大約占總人口3700萬的11—17%。
20世紀90年代末,雷?戈德伯格將農業商業化的轉型定義為“人類曆史上改變全球經濟和社會的最大事件”,這一轉型的舞台已經搭建完畢。他認為,所有這一切完全不用政府的管製和任何公正的科學組織的科學監督。在整個基因革命的演進過程中洛克菲勒基金會都處於核心地位。從綠色革命到基因革命,這個基金會在製定改變人類飲食方式的戰略和手段中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他們甚至能讓全世界斷糧。商業化農業與綠色革命雙管齊下,都是洛克菲勒基金會宏大戰略的一部分,若幹年後他們資助的轉基因植物的開發研究也是這個戰略的一部分,它們彼此前後呼應。
洛克菲勒的綠色革命開始於墨西哥,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風行於拉丁美洲,當時,洛克菲勒理事會的諾曼?博洛格來到墨西哥時,他主要研究抗鏽雜交小麥和雜交玉米新品種,還沒有涉及到幾十年之後的轉基因工程。由於洛克菲勒的人脈關係,綠色革命隨後不久就傳播到了印度及亞洲的其他地區。這場綠色革命在名義上是通過宣揚自由市場的高效率凸顯出所謂的“共產主義的低效率”,其實際目的在於控製一些關鍵的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生產,而這些都在20世紀50—60年代的農業和生物科學研究的偽裝之下,洛克菲勒集團通過綠色革命推行其精心製定的戰略——這個戰略的核心內容是通過引入“現代化的”農業方法來增加農業產出以減輕饑餓。多年後,他們用同樣誘人的觀點推出轉基因革命。
無獨有偶,在2008年的八國峰會上,聯合國以抗擊饑餓的名義呼籲各國注資第二次綠色革命。當“綠色革命披著傳輸農作物科學和現代技術的外衣把美國的商業化農業引入到主要的發展中國家”時,是什麼因素導致了主要的發展中國家接受了美國商業化農業的方式而讓這個模式在發展中國家成為現實?全球農業綜合企業的工程已經再度開始,資助這項工程的同樣是洛克菲勒基金,與1950年洛克菲勒基金在背後支持美國經濟學家瓦西裏?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f)以及哈佛大學商學院的兩位教授雷?戈德伯格(Ray G) 和約翰?H.戴維斯( John H. Davis)領頭的項目一樣,他們兩人都是美國農業部以前的助手。他們在食品行業的生產和銷售配額方麵繪製了一個長期的革命圖紙,並將其命名為“農業商業化”。
1948年列昂惕夫得到洛克菲勒基金會提供的4年期的10萬美元的資助,在哈佛設立了“美國經濟結構的經濟研究項目”,這個哈佛計劃與它的商業化農業概念是美國糧食生產革命的一部分,雷?戈德伯格後來把商業化農業革命和發展轉基因商業化農業視為“人類曆史上改變全球經濟和社會的最重大事件”。他認為,商業化農業項目的核心驅動力是將“縱向整合”(即壟斷)重新引入美國糧食生產當中。到20世紀70年代為止,很少有美國人意識到為了防止關鍵產業形成壟斷,人們進行了艱苦的鬥爭敦促國會出台法律,禁止標準石油公司這樣的業界巨頭和托拉斯進行縱向整合。即兩個經美國國會批準的重要法律:1921年的《包裝和畜牧法》,1922年的《合作營銷法》。這兩部法旨在控製和阻止肉類加工和農業部門壟斷力量的集中,並管理保證公眾環境的健康衛生。
正如後來他們被確認的那樣,這項工程中的秘密議程違反黴國先前數十年的法律,而這個法律禁止食品行業的縱向整合,原因是健康和安全的問題在企業最大限度追求私人利潤時顯現。就某種意義而言,轉基因工程是農業商業化項目的頂點,是拿著全人類的生命做的一個變態的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