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分,雪域佛教則屬於大乘範疇。大乘又有顯宗、密乘之區別。顯宗乃是釋迦牟尼當年公開講演之佛法;而密乘指的是釋迦牟尼化身金剛持私下對信徒傳播的佛法。
雪域佛教密宗最初傳之於印度,爾後發達於雪域,如今被稱作雪域密宗的佛教密宗聞名於國內外,為世人所注目。有關密宗的書籍、文章亦有所流行於世。
密宗,全稱密咒金剛乘,又稱密乘。密乘的義理和修持方法世世代代師徒私下相傳,閉關修持。密典認為,顯宗密乘同屬大乘範疇。雖然兩教最終目的相同,即求證佛果,但求證方法大不相同。顯宗的學經僧人花費數十年乃至一生的光陰苦修佛理,以累世之功德才能到達佛法的最高境界,但是密乘修持者,一生一世的努力就能到達佛界成就佛果。換句話說,密乘修持之道是修持者不需經曆數十次的人生輪回,而以最短時間到達佛界的捷徑。密乘有四個殊勝之法優於顯宗:首先新入門的弟子先受灌頂,熟知一切修習本尊,念誦真言等方法;其次根據弟子的身心根器,可修持不同等級的密乘,無有艱難;最後根器銳利的信徒有緣修持大乘密法。所以密典常稱密乘修持法“方便眾多,無有艱難之殊之法”。
在密法儀式中,新入門的弟子首先必須接受入門儀式灌頂。灌頂基本上分成四大類:寶瓶、秘密、智慧、句義灌頂。其中寶瓶灌頂又包括十四種灌頂,最常見的有瓶水、佛冠、金剛杵、鈴灌頂等等。那麼灌頂究竟為何意?密乘典籍上說灌頂乃是驅散、注入之義。上師以其所具備的功德,加授水和冠等事物於弟子身上,驅散、滌除弟子的汙垢,純潔、淨化其身心,即身、口、意,並注入智慧。使其成為一個有成熟身心修持於密法之人的儀軌稱作灌頂。灌頂儀軌不應是某個上師的隨意創造物,而是真實而正確的,亦必須完全符合密法經典之規定。接受灌頂的信徒才有權聽聞、講說、修持密法,罪垢永靜,身心留植修習密道緣分。
在沒有授予灌頂的條件下,修持密法則是密乘的一大忌。即便是修持者熟知、精通一切密法經典,若沒有授予灌頂,則無論如何修持,不可能獲殊勝之成就。即使獲得一些微小的成就,師弟二人將墮入罪孽之中。這是密乘的一條基本原理。
在密宗教義中,密乘有不同等級的分類,有分六部的,亦有分七部(密典稱作六續、七續)。最盛行而普遍的分類則是四部:事部、行部、瑜珈部和無上瑜珈部。此分類中,事部、行部較為低級。瑜伽部高上級,無上瑜珈部則是最高一級的。這種分類主要基於各部授受不同的灌頂,修習不同的本尊,所獲得的成就亦不同。
龍丹瀏覽了大量的密宗典籍,不懂的地方就向吉布大喇嘛請教。吉布大喇嘛也把龍丹視為自己人,把自己掌握的教義全部傳授給了龍丹。龍丹在大昭寺一個多月的學習中,自己所練習的功法更加精進,天眼外射的功能帶了觀察入微的地步。隻要龍丹運足目力,看到別人的身體裏,哪怕是有一根頭發絲也能看清。這就使龍丹大喜過望,就決定不再留戀雪域,告別了吉布大喇嘛,趕到了江南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