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之道三清山
文化
作者:史兆琨
三清山處在中國道教風氣最為濃厚的贛東北,卻如深藏漢宮的王昭君一般,其美麗長期未能廣為人知,直到200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為中國第七個、江西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這座一年有200多天被雲海包圍著的道家仙山,讓旅行者在感受其卓爾不群的風光時,也被這裏的人們及生活方式打動——有對信仰的虔誠,對故土的眷念,也有對宗親、語言、習俗等傳統的堅守——並時時返照自己的內心。每當有所感悟,心底便有一種修行成功的喜悅。
太平洋西緣最美的花崗岩
中國的壯麗山川有不少是以花崗岩為主體的:從泰山到華山,再到廬山、黃山、嶗山。相比之下,三清山並不缺乏自身的特色。國際地貌學家協會副主席、波蘭地質學教授皮特·米根(Piotr Migon)曾作為世界遺產的專家組成員之一來到三清山考察。見過許多花崗岩峰林的他,認為三清山在地形、地貌方麵具有自己的特征與優勢:在一個相對較集中的區域裏,呈現出高密度的岩石陡坡,並且呈現出石錐、石柱、尖峰、峽穀和裂隙等多種形態,顯得頗為壯觀。
三清山有很多發育完全的峰叢。有的山峰簇擁在一起,如雨後春筍一般密密匝匝,但是山體間平行的柔軟線條使得這一切繁而不雜,讓人不禁聯想到古畫中飄逸嫵媚的衣帶線條,所謂“吳帶當風”。有時候,它們在你麵前由左到右地依次排列,像是秩序井然的隊伍——這不正是名畫《八十七神仙圖》裏的情形嗎?在坊間,人們將三清山譽為“西太平洋邊緣最美麗的花崗岩峰林”。
山穀裏的百家爭鳴
三清山之所以有這麼多造型各異的地形地貌,與長達14億年的地質運動有關。據介紹,三清山地處歐亞板塊南緣,是華夏古陸與江南古陸兩大地構造單元的結合部,受多個斷裂帶的影響和控製,曾經三次沉入大海,又三次浮出海麵,後期還經曆了非常劇烈的造山運動。皮特·米根教授說:“與世界上其他已知的斜坡地形成因不同,三清山是唯一一個由風化作用、重力侵蝕(主要是巨型岩體的破裂)和流水地質作用共同促成的產物……岩體的快速上升、岩石的堅硬屬性和流水地質作用,使得三清山形成了具有全球獨特性的地形地貌。”
皮特·米根教授盛讚的巨蟒峰是這段滄桑曆史的現實注腳:在峽穀中,一條長達128米的“眼鏡蛇”昂首向天,腰身細長,頭部粗大,人站在它麵前頓時感覺到了自己的渺小。這座高聳入天的石峰略帶弧度,中間還有好幾道橫斷的裂痕,感覺隨時都會斷裂倒塌似的。
會心處不必在遠
許是受了這等風光的吸引,道教人士早在魏晉時期便在三清山上築點修煉,也留下了許多有道家色彩的地名,如仙人橋、雷公石、判官石。與三清宮遙相對應的紫煙石是觀賞雲海的最佳地點,這塊巨石像是一個天生的眺望台,周圍寸草不生,並無遮擋視線的植物,可以自在地俯瞰四周。輕風徐來,更有“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覺。
作為三清山上僅有的人文遺跡,三清宮周邊聚集了最多的遊客。它的前麵有一片長條石鋪就的平地,也不知是房屋坍塌後的遺跡,還是原來就是一片廣場。許多小商小販便在此設點叫賣,人們也三三兩兩地散坐在這片廣場上,愜意地曬著太陽。廣場邊上有條小路通往古丹井,井旁有家招待所。現在距離夏天還早,人們尚無到山上避暑的打算。招待所裏空無一人,幾個工作人員搬了板凳,也坐在屋前曬太陽、閑聊,跟不經意走入此間的遊客打著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