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把拙著《我讀荀子》書稿發給出版社後,登時感到一種輕鬆。但很快就又感到一種惆悵,茫然自問:以後幹什麼呢?一年多來的客居生活告訴我,在這異國他鄉,人地生疏,如果沒有“可以自己個人單幹的事”好做的話,像我這樣的怯於社交,又不會、不願做家務更沒有多少家務事需要我來做的人,盡管不存在經濟上的壓力,也沒有任何精神負擔,日子卻是不會好過的。我知道,為了過日子,我隻好繼續寫作。那麼,接下寫什麼呢?看來,隻好還是寫“我讀”。於是,我想到藏有頗多中文書籍的多倫多大學鄭裕彤東亞圖書館去,看那裏有沒有注、譯《韓非子》的著作。因為日前在我的博客中發現有讀者留言,說:“願先生寫完《我讀荀子》後能盡快將其出版,更願先生……能繼續解讀其他古代典籍,比如《韓非子》等”;而且,我也曾經暗中盤算過,要把《我讀韓非子》作為我的最後一本“我讀”。沒有想到的是,第二天,就在離我的寓所不遠的一個多倫多公共圖書館中,在它的並不多的中文書書架上,我居然看到有李零先生的《兵以詐立——我讀孫子》,陶漢章將軍的《孫子兵法概論》,和黃樸民先生的《〈孫子兵法〉解讀》,我真是又驚又喜。講老實話,直到那一天,我都隻是知道有《孫子兵法》這部書,和在“資料彙編”一類書中讀過一些孫子語錄,並沒有仔細通讀過它。我於是當機立斷,馬上借回那三本書,認真地、仔細地,相互比較、對照地閱讀三位注家的注釋、翻譯、解說(不看書中其他內容);目的則是作調查:看他們的解讀是不是“有懈可擊”,就是說,可不可能拿這幾本書作批評靶子,讓我寫一部《我讀孫子》。結果是大喜過望:越往後讀,我越是肯定,不但“有懈”,而且“多得很”,有不少還是“高質量的”(誤解得嚴重);更重要的是,我已然感到,我有把握“擊倒、擊穿”它們。就這樣,我決定再寫一本《我讀孫子》。於是,又從網上下載郭化若將軍的《孫子譯注》,湊滿四個“批評靶子”後(我此前寫的“我讀”係列書,每部當作“批評靶子”的書都是四本),我就開始投入寫作。果然寫得很順利,不足半年時間就完成了,今天就來給這本書寫序言了。下麵,向偶爾看到這本書的讀者交代幾個具體問題:
一、同我此前寫的所有“我讀”一樣,本書的目的是求得對於《孫子兵法》的恰切詮釋,幫助一般讀者,即具有相當閱讀能力的非文史類學科的專業工作者,達到對於《孫子兵法》原文原意的比較準確的了解,澄清對於它的許多內容的誤讀。因此,本書不涉及關於孫子兵法的學術研究和評價問題,介紹有關軍事知識時,以“有助於讀懂原文”為限,不拉扯得很遠。但我也要說一句:由於我指點出來的、想通過本書的辨析、批評來予以澄清的“誤讀”,都是曆來和當今名家的讀法、解釋,大多在相當程度上成了人們的“共識”,所以本書對於文史類專業工作者,理當也有可讀性,甚或更有意義,就是說,也許他們更加應該翻閱一下。
二、本書的寫法,同《我讀論語》、《我讀老子》等有很大的區別。那幾本,我行文的套路一律是:把我對原文的注釋、解說和對於別人“誤處”的辨析、批評,以及關於如何獲得“達詁”的方法論探討、指點,統統糅合在一起,夾敘夾議,以求文章顯得生動些,讀者閱讀時輕鬆些。因此,那幾本書對原文每一章的解說都是一篇小隨筆,且都不提供譯文。本書不同了:每一章原文後,屬於我寫的東西,一律是“解說”、“辨析”、“譯文”這樣三部分。而且都予以醒目的標記:“解說”部分隻寫我對原文的訓釋和理解;對別人的批評文字,一律放到“辨析”中;“譯文”務求準確傳達原文意思,又是明白通順的現代白話文。因此,隻想知道《孫子兵法》究竟講了些什麼的讀者,就隻須閱讀第一、三部分了,對我的解讀、翻譯不放心,還想了解一下“異見”的讀者,才需要讀一下“辨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