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前的開顱手術
第一發現
5000年前的人頭骨上有個洞
廣饒傅家大汶口文化遺址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東省廣饒縣城南1公裏的傅家村。為配合濰坊——高青公路建設工程,1985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東營市博物館對工程占地部分進行了聯合挖掘;1995年和1996年為配合該公路的拓寬改造工程,又進行了兩次挖掘。三次挖掘共揭露麵積近600平方米,前後發現大汶口文化墓葬400餘座以及房址、水井、灰炕等遺跡,出土一批鼎、罐、缽、杯等陶器和壁、環、鐲、墜等石質裝飾品。出土的人骨標本都被封存在淄博臨淄的一個倉庫中,當時人們並沒有發覺這些人骨標本有什麼異樣,更沒想到這些5000年前的古人中有一個曾經成功地做過開顱手術。
時間到了2001年的3月份,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韓康信先生,受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邀請,來山東整理、鑒定廣饒傅家大汶口文化遺址人骨標本。當技工把這些標本上的泥土清理幹淨時,驚奇地發現編號為392號墓的墓主顱骨的右側頂骨靠後部有一個圓洞。
顱骨主人做過開顱手術?
392號墓是在1995年的發掘中發現的,位於發掘墓葬區中部。該墓葬為長方形,葬具為一棺,葬式為仰身直肢葬,為一成年男性,年齡在35歲~45歲之間,在頭部左側有隨葬陶鼎一件。根據山東史前考古學文化譜係和碳十四年代數據分析,該墓年代屬於大汶口文化中期,距今5000年以上。
作為人類學研究專家,韓康信先生對國內外古代顱骨穿孔術曾作過廣泛深入的研究,392號墓墓主顱骨上的這個圓洞引起了他的注意。看到這個圓洞周圍有明顯刮削痕跡和骨組織修複的跡象,根據以往的經驗,他推測這個直徑為31×25毫米的近圓形顱骨缺損,是墓主生前施行開顱手術時留下的。
4月初,省文化廳邀請了省內考古學界,醫學界部分專家進行了座談,對廣饒傅家392號墓墓主開顱手術進行了初步認定。隨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神經外科教授、博士生導師鮑修風先生,從考古學、醫學的角度進行綜合研究。通過檢測,首先確定顱骨上的近圓形缺損確實有明顯的人工刮削過的痕跡,排除了這個孔是由於病變或者發育不健全(顱裂)等原因天然形成的。究竟是生前開顱還是死後挖洞?假如是開顱手術,那麼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人如何做手術?這個手術是否成功?種種謎團仍然沒有解開。
現代醫學設備解開謎底
鮑修風先生隨後采用了X攝片、螺旋CT掃描及三維成像等手段,從多個不同角度進行檢查分析研究,證明此缺損邊緣的斷麵成光滑均勻的圓弧狀,應是手術後骨組織修複的結果,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螺旋CT三維成像,可以清楚地看到缺口的邊緣,顱骨的內板和外板已經很好的融合了,這就充分證明392號墓墓主確實作過開顱手術,而且手術是成功的,手術後病人至少又存活了兩年時間。
據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佟佩華研究員介紹,雖然在墓葬中沒有出土直接用來做手術的器械,但從出土的一些當時的物品來看,如鑽孔的石斧、骨質的梳子等,說明當時有超過骨硬度的刮削刻鑿工具;另外還出土了同時期帶有針鼻的骨針、線等,說明當時具備手術後縫合的條件。現在在非洲肯尼亞一些地方,有些部落“醫生”仍然使用一些簡陋的金屬工具為病人做開顱手術,而且有相當高的成功率,根據目前掌握的情況分析,當時實施開顱手術所用的工具應該是一種鋒利的石器,縫合工具是骨針。
6月26日,山東省成立了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原院長、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張忠培教授任主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原副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新智先生和山東省政協副主席、省立醫院教授張敏任副主任,包括其他8位國內考古學、人類學、醫學界著名專家共同組成的鑒定委員會。在鑒定會上,委員會成員一致認定,廣饒傅家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時期的成年男子顱骨上的近圓形缺損係人工開顱手術所致,這是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開顱手術成功的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