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
解決問題不能總依賴“領導批示”
今年年初,廣東肇慶司機孔先生遭遇三名男子“碰瓷”,被敲詐了8000元。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給江門市副市長、市公安局長藍華寫了一封匿名求助信。藍華看到來信後,指令江門市公安交管局迅速偵破此案,促使問題最終順利解決。
解決問題依賴“領導批示”,說到底還是“清官情結”和人治思維在作祟。難道領導不批示,相關職能部門就可以對某些問題置若罔聞了嗎?在法治社會,我們需要的是常態化的解決之道。很多問題,不需要領導親自指示,按照正常的處理程序完全可以解決。怕就怕,某些公職人員在正常的程序中設置障礙或製造梗阻,導致民眾被迫依賴“領導批示”。如若出現類似情況,希望有關部門嚴肅處理,對責任者予以問責,唯其如此,才能維護部門公信力,贏得民眾的信任。
(湖北 段思平)
下情不上傳也是“中梗阻”
如果說在為群眾辦事過程中,一些中層管理人員“冷、拒、橫、推”等違反作風建設的現象可稱之為“中梗阻”;那麼,有些部門不及時、不如實將群眾的訴求報告給上級,沒有給予群眾答複,這種作風也是“中梗阻”,同樣需要加大治理力度。
一些職能單位認為隻要抓好上級政策的落實和執行,有政策就辦,沒政策就“束手無策”,這種來差辦差的作風同樣要不得。對群眾合情合理的訴求,上級雖沒有政策規定,但也要耐心細致做說服解釋工作,通過多種渠道積極向上級反映和爭取,做好鼓與呼。隻有基層反映了,上級才能知曉,才能有針對性地製定相關政策。
破除下情不上傳這一“中梗阻”,需要職能部門換位思考,多一些擔當,多一些責任感;需要上級部門暢通民情渠道,經常深入基層一線,了解基層訴求,主動為群眾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需要社會媒體積極參與,客觀反映報道基層相關情況,讓下情及時上傳,不再有“中梗阻”。
(安徽 張桂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