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1 / 1)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觀古而知今,彰往而查來。人類社會的曆史是不斷發展和前進的曆史,其文化也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創新和完善著的文化,她不僅是當代文化之根,也是當代文化之源。

曆史是現實的痕跡,現實是曆史的延續,文化又是曆史的發展和創新。文化就像一條滔滔不息的長河,凝結著過去,承載著未來。它既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靈魂,又是一個國家繁榮程度的試金石,也是一個地區政治開明、經濟繁榮、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晴雨表。因此,要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就必須對其曆史文化進行係統梳理和研究,並以資借鑒,為實現未來的科學發展提供文化支撐。

中山先生曾經說過:“烹調之術本於文明而生,非孕乎文明之種族,則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中國烹調之妙,亦隻表明進化之深也。”膠東地處美麗的山東半島東部,占盡山海之利,人文曆史鼎盛,曆來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區域之一,屬於中國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為中國飲食文明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公元前21世紀夏朝時期,東夷各部落就活躍在膠東地區。勤勞智慧的先民在進入氏族公社以後,逐漸過上了定居生活,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也隨之興起。遍及膠東各縣市區的原始人類遺址和出土文物表明,膠東原始的飲食文化,是一種有別於中原文化的東夷文化,其善烹海鮮的飲食風格,此時已經基本形成。春秋戰國時期,膠東肴饌開始嶄露頭角,齊桓公的寵臣易牙就以“善和五味”而著稱;漢武帝進兵山東半島時吃到漁民醃製的魚腸,有異香,遂賜名“鱁鮧”。《鹽鐵論》中也有“萊黃之鮐,不可勝食”的記載。南北朝時期,賈思勰在鴻篇巨著《齊民要術》中對黃河流域和山東地區的烹飪技法做了係統總結,反映了當時魯菜高超的技藝水平;到了宋代,山東菜成為“北食”的代表,活躍於黃河流域,並向全國蔓延;到明清兩代,膠東菜形成獨特風格,自成一係,從齊魯至京畿,從關內到關外,影響達及黃河流域、京津地區、東北三省,進而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菜係,並當之無愧地成為禦膳支柱。民國時期膠東菜開始走出國門,成為中華飲食文明的傑出代表而揚名海外。

21世紀是文化製勝的時代,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就是留住民族的根。膠東飲食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伴隨著中華文明的複興而前行。隻有清醒地回顧曆史,弘揚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包容吸納中西飲食文化精華,多元一體、多元共生,做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著眼未來,堅持自己的地域特色、維護本土文化的基本要素,加強對曆史文化傳統的挖掘和詮釋,把地域性和時代性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具有自身風格、齊魯韻味的特色文化。我們要深度挖掘膠東飲食文化的內涵,讓其在新時期發揚廣大。膠東飲食文化有“魂”,那就是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崇尚氣節的愛國精神、經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勝天的能動精神、民貴君輕的民本精神、大公無私的群體精神、勤謹睿智的創造精神;魯菜文化有“體”,膠東菜館、膠東菜博物館、膠東菜美食風情街,都是能夠體現膠東飲食文化的載體。膠東飲食文化的“魂”與“體”永遠相伴而生、相伴而行,共同形成膠東菜無窮魅力。近幾年來,在膠東飲食文化的引領下,許多大型膠東菜館紛紛崛起,勢必對膠東菜的發展與傳播起到巨大推動作用。

食為味之體,味為食之魂。對各色食材的廣泛采用、以味載道的中庸之理、烹飪技法的調和之術,無不體現出膠東文化的博大與寬厚。千百年來,膠東飲食文化幾度風雨、幾度春秋,曆經磨難而發展不止。從家常野味、海鮮小炒,到鍾鳴鼎食、極品大菜,無不呈現出齊魯風格,中國氣派。這些都是膠東菜不斷借鑒,不斷吸收,不斷創新的結果。但最近三十年來,膠東菜遭遇“六百年來之大變局”,似乎已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有人開始對膠東菜的實力產生了懷疑,甚至有人發出了“膠東菜不行了”的悲觀論調,希望本書能對糾正此種認識有所裨益。我們既不要“事事不如人”的妄自菲薄,也不要“老子天下第一”的無知與狂妄。而應采取實事求是、科學嚴謹的態度,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膠東菜,臥薪嚐膽,發奮圖強,這樣一來,膠東菜複興的日子就指日可待了。

煙台欣和企業食品有限公司全國發展經理:蓋海東

2013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