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習近平在江蘇調研時強調,要全麵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協調推進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全麵深化改革、全麵推進依法治國、全麵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台階。
2014年12月31日,辭舊迎新之際,習近平在發表的新年賀詞中指出:新年的鍾聲即將敲響。我們要繼續努力,把人民的期待變成我們的行動,把人民的希望變成生活的現實。我們要繼續全麵深化改革,開弓沒有回頭箭,改革關頭勇者勝。我們要全麵推進依法治國,用法治保障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國家發展。我們要讓全麵深化改革、全麵推進依法治國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推動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
與此同時,習近平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致辭強調:當前,時和勢總體有利,但艱和險在增多。我們要全麵貫徹落實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繼續推進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全麵深化改革、全麵依法治國、全麵從嚴治黨,突出創新驅動,強化風險防控,加強民生保障,如期完成“十二五”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四個全麵”——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全麵深化改革、全麵依法治國、全麵從嚴治黨,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首次並列提出後,短短的時間內,在多個場合數次提及,意蘊深邃。
二、“四個全麵”繪就中國夢路線圖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提出了黨成立10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麵深化改革;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麵推進依法治國;同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提出全麵推進從嚴治黨。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將全麵從嚴治黨同前麵“三個全麵”並列提出,形成“四個全麵”。這樣,逐步形成了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治國理政總體方略的頂層設計。這個頂層設計有章有法,思路清晰,是一個係統而深邃的戰略思考成果。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總目標,而全麵深化改革與全麵推進依法治國,則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共同推動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順利實現。這個過程中,全麵從嚴治黨則是各項工作順利推進、各項目標順利實現的根本保證。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全麵深化改革、全麵依法治國、全麵從嚴治黨,“四個全麵”是環環相扣、步步深入的全局謀劃和戰略部署,四者有機統一於實現兩個百年目標、追求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這個目標之下,有著極強的內在邏輯聯係。
從時間坐標來看,這幾個“全麵”都交彙在一個2020年的時間點上。十八大報告要求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麵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完成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形成係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製度體係,使各方麵製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從嚴治黨方麵,《中央黨內法規製定工作五年規劃綱要(2013—2017年)》明確提出到建黨100周年時全麵建成內容科學、程序嚴密、配套完備、運行有效的黨內法規製度體係。
從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這個目標看,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新要求,即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麵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改革和法治。全麵深化改革是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全麵推進依法治國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可靠保障。
從全麵深化改革與全麵推進依法治國的關係看,全麵深化改革和全麵推進依法治國目標方向一致,是相輔相成、並行不悖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和四中全會決定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戰略部署的姊妹篇。通過全麵深化改革,推進體製機製創新,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可以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係創造條件。通過全麵推進依法治國,確保改革沿著法治軌道有序推進,及時鞏固、發展改革成果,可以為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全麵深化改革,必須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堅持重大改革於法有據;必須堅持依法行政,致力於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堅持公正司法,讓改革中各種利益關係的調整獲得應有的法律保障;必須增強全民法治觀念,使改革在良好的法治氛圍中推進。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全麵從嚴治黨,是全麵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都強調了黨對全麵深化改革和全麵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全麵從嚴治黨對改革和法治進程具有重要的引領、護航作用。
“四個全麵”,“四輪”驅動,開辟了治國理政的新境界,奏響了當代中國的最強音。共同托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
三、中國夢的首要目標:全麵建成小康社會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複興之路》展覽時指出,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同時強調:“我堅信,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這是中國夢的第一個宏偉目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是中國夢的第二個宏偉目標。黨的十八大對中國人民鄭重承諾:“綜觀國際國內大勢,中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準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麵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小康”一語最早見於《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麵對長期戰亂和民眾困苦,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對未來理想社會有著深刻的思考。其中,儒家的大同、小康理想社會觀最具影響力。《禮記·禮運》中提出了“天下為公”的“大同”和“天下為家”的“小康”兩種社會模式。“小康”比“大同”低一個層次。這裏的小康是指建立在小生產、小農經濟和私有製基礎上的封建世襲社會,雖然有別於大同社會,但社會生活穩定,豐衣足食,國泰民安。
而借用這一概念來表示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特殊階段,是由鄧小平同誌提出的。應該說,從改革開放初到黨的十八大,關於小康社會建設的認識和實踐經曆了一個逐步展開的過程。1979年12月,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說:“我們的四個現代化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鄧小平第一次用“小康”和“小康之家”來描述中國的“四個現代化”。1986年,鄧小平同誌進一步指出“所謂小康社會,就是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對小康的含義進行了具體解釋。此後,建設小康社會就成了中國共產黨階段性奮鬥目標,中共十二大以後的曆次中共代表大會都作了專門闡述,內容不斷豐富。最初是鄧小平提出,到2000年實現人均GDP達到800美元的小康,到中共十二大首次使用了“小康”概念,並作為主要奮鬥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標誌。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在21世紀頭20年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使全體人民都能夠更加充分、更加穩定地享受小康生活,為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中共十七大在十六大確立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對中國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共十八大又一次對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提出了新要求,構成了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個方麵的目標體係,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科學精神。
從“解決溫飽”到“小康水平”,從“總體小康”到“全麵小康”,再到發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動員令,中共十八大為中國未來發展描繪了新的發展藍圖。這種循序漸進的設計,為實現民富國強的中國夢提供了清晰的路線圖和明確的曆史方位。
從“建設”到“建成”,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黨的十六大以來的10年,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全麵推進,我們成功地邁上了三個大的台階,即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台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台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台階,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已經遙遙在望,隻要我們奮勇攀登,奮力跨越,就能夠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