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中有一個很不光彩的傳統,即男尊女卑,一方麵推崇孝悌之道,另一方麵又對廣義上的“母親”、“姐妹”們充滿蔑視;甚至把很多曆史變遷或亡國之君失敗原因,在相當程度上歸咎於“紅顏禍水”,什麼妹喜聽裂帛,媬姒戲諸侯,什麼飛燕、合德、楊玉環;乃至於早已千瘡百孔的大明之亡,也硬和個陳圓圓扯上幹係;實際上從來都處於從屬和被玩弄地位的“禍水”們,雖然確實起過種種負麵作用,但她們絕大多數充其量也隻是些外因,壓根兒負不起那麼大的曆史責任。
不過,即使如此,在幾千年漫長而黑暗的男權社會之中,卻也總是此起彼伏地突顯出一些相形而格外耀眼的女英雄和巾幗名將,如驚鴻一現、彗星飛掠般,撕裂曆史的暗夜,甚至光照千秋。如替父從軍的花木蘭,擊鼓抗金的梁紅玉,還有楊門女將穆桂英、巾幗名將秦良玉——說到這位秦良玉,有些讓我困惑的是,盡管她的實際戰功、職稱和曆史地位在所有這些女英雄中,可能是最高的,比如她是中國曆史上唯一單獨載入正史將相列傳的巾幗英雄,唯一憑戰功封侯和“一品誥命夫人”的女將軍;後來還領光祿大夫、太保兼太子太保。數十年間,秦良玉率領著明末幾乎最後一枝精銳部隊“白杆兵”轉戰南北,屢獲勝仗,被四川人民譽為“福將”、“常勝將軍”。《明史》卷270列傳第158,且有專門的秦良玉傳——可就是這麼一位驍勇善戰的女英雄,卻不知何因被歲月默默地淹沒了。當然,主要是在坊間,其實際聲名遠遠不如前述的梁紅玉等名將,甚至,當我詢問身邊的親友時,幾乎都不知道秦良玉為何許人。有一二略知情者,也說不清個一二三。不禁令我為這位中華民族少有的巾幗英雄扼腕三歎,甚抱不平呢!而所以如此,個中原因恐三言兩語也說它不清,不如就將秦良玉的事跡揭示出來,讓更多的人們對她有個清晰而客觀的認識吧。
秦良玉,字貞素,明萬曆二年(1574年)出生於四川忠州(現重慶市忠縣)鳴玉溪。秦良玉的娘家出自著名的忠州秦氏家族,始祖秦安司於元朝至正十一年從湖北麻城縣遷入四川境內,其後裔居住於忠縣等地。秦良玉是秦安司的第九世孫女,她的父親秦葵是位具有愛國思想的歲貢生,飽讀詩書,見多識廣,算得上是一方名士。他育有三男一女,秦良玉居於第三,上有哥哥邦屏,邦翰,下有弟弟民屏。秦良玉是家中唯一的女孩,父親尤其鍾愛她,認為雖是女孩子,也應習兵自衛,以免在兵火戰亂中“徒為寇魚肉”。
關於秦良玉後來從軍等經曆,《明史》卷270列傳第158秦良玉傳有這樣的描述:
“秦良玉,嫁石砫宣撫使馬千乘。萬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從征播州,良玉別統精卒五百裹糧自隨,與副將周國柱扼賊鄧坎。二十八年正月二日,賊乘官軍宴,夜襲。良玉夫婦首擊敗之,追入賊境,連破金築等七寨。已,偕酉陽諸軍直取桑木關,大敗賊眾,為南川路戰功第一。賊平,良玉不言功。其後,千乘為部民所訟,瘐死雲陽獄,良玉代領其職。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杆兵,為遠近所憚……”
不僅如此,秦良玉忠誠不二、憎愛分明的政治立場也始終堅定不移。如天啟元年,四川永寧土司奢崇明叛亂。他夙來聽聞秦良玉的英名,發難時就遣人帶著厚禮去見秦良玉,勸誘她通同作亂,以為臂助。不料卻碰了一鼻子的灰。秦良玉義正辭嚴地對來使說:“難道你們沒有聽聞我秦氏世代篤誠、忠貞朝廷麼?我兩位兄長邦屏、邦翰奉旨援遼東,俱死於王事。我弟民屏幸得負傷歸來,現已痊愈。你和主子膽敢反抗朝廷,我唯有率領弟侄,效死報國。你們居然還想憑盜來之財汙辱我的人格?”說完,命令手下將來使奉呈的金銀擲還來使。
可是來使仍不識好歹,竟出言不遜,惱得秦良玉性起,立即拔出佩劍,將其砍作兩段。隨後集聚兵馬,與弟弟侄子等,疾赴平叛前線,投入巢匪戰鬥。
當時,叛軍占領重慶已有9個月。而從二郎關到佛圖關是重慶的出入要道,叛軍有數萬人把守著,連營達17座。明軍總兵杜文煥等率軍多次進攻不克。秦良玉遂請命,要求從間道繞出關後,與明軍兩路夾擊。獲準後她便依計進軍。那些叛兵隻管前敵,未防後襲。誰知突然從背麵殺出一枝悍軍,當先一位女將軍鐵甲銀槍,蠻靴白馬,麾軍直入,狂殺猛剁,頓時令叛軍亂作一團,無人敢當。前方的明軍也趁勢踹入敵營,勢如削瓜釗草一般,無人遮擋得住。很快,叛軍大潰,明軍和秦良玉部連下二郎、佛圖兩關,直搗重慶……
到了明崇禎二年的十二月,清兵繞道喜峰口,攻陷遵化,直薄北京城下。次年又向東攻占永平、灤州、遷安三城,一時形勢極為險峻。崇禎皇帝匆忙下詔征調天下兵馬勤王。誰知各地兵軍除了明季忠臣戶象升揮軍入援外,其餘多裝聾作啞,就是一些出兵的部隊,也沿途逗撓,畏葸不前。卻有一位出類拔萃的女丈夫,慷慨誓師,不遠千裏自川東起程,入京勤王。她就是大義凜然的秦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