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雙寧:天書還是要細嚼慢咽
金融圈
作者:邵萍
“有人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告訴後人螃蟹可以吃;光大是第一個吃蜘蛛的人,告訴後人蜘蛛不能吃。”
很多時候,大家都是這麼評價他,不僅富有激情,更是一位性情中人,他的藝術家氣質遠遠超過了金融家氣質。不過,如果以“金融家首先必須是一位哲學家”為標準,那麼,他肯定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金融家。他就是光大銀行董事長——唐雙寧。
2007年,唐雙寧剛到光大任職時曾講,一定要將光大這艘大船開成“五月花號”,決不能開成“泰坦尼克號”。2008年,他專門買回一艘五月花號船模型,並一直擺放在辦公室。 如今,曆經十餘年,中國光大(集團)總公司正式掛牌更名為“中國光大集團股份公司”,由國有獨資企業改製為股份製公司,終於完成了“五月花號”的使命。
第一個吃蜘蛛的人
2007年6月底,作為整個方案的重要推手和參與者,唐雙寧從銀監會副主席調任光大集團董事長。接手一團亂麻的光大時,唐雙寧毫不隱諱自己是“情非所願,不得不從”。
2007年7月,時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張平主持會議,再次研究光大改革重組事宜。會議之後,當年8月國務院再次批複終於使方案出台,其間共曆時3年零8個月,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日後,這一轉機被唐雙寧稱為光大改革重組的首次“閃電”。
2007年8月8日,國務院批準光大集團改革重組方案。按照該方案,光大集團實業和金融資產分離,整合金融資產成立光大金控;同時,光大銀行亦需重組,由彙金對光大銀行注資,然後借2008年資本市場牛市東風快速上市。換句話說,在集團與銀行的生存與死亡之間,唐雙寧和他領導的光大選擇了一個妥協方案,即先以空間換取時間,向彙金出讓控股權的空間,爭取股權拉直的重組時間。
2007年的方案中,光大銀行改革重組被視為重中之重。在無力自救的背景下,光大決定引入彙金公司這一外援,原先方案是9月底前完成注資,2008年奧運之前力爭上市。之後,重組方案獲國務院批準,彙金公司200億元人民幣等值美元的大手筆注資,在光大銀行預備登陸資本市場的關鍵時刻,發揮了實質性的推動作用。2012年12月,光大重組進程相關事宜再次出現新動向。財政部以中國光大(集團)總公司的股權、中國光大集團有限公司(光大香港)的股權、財政部對中國光大(集團)總公司享有的債權本息作為出資。彙金公司以持有的90億股中國光大銀行股份、中國光大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以及承接中國人民銀行再貸款本息作為出資,共同發起設立“中國光大集團股份公司”。
此時,光大集團股份公司股權關係變為由財政部、彙金公司控股中國光大集團股份公司,中國光大集團股份公司控股中國光大銀行、光大證券等子公司。如此,光大集團與光大銀行的股權被拉直,管理體製進一步理順,光大係金控的未來也被賦予了新的希望。
唐雙寧曾以“共和製”、“聯邦製”和“邦聯製”形容中國金融機構組織架構現狀,他表示,如果說工、農、中、建、交等銀行的總分行體製是“共和製”的話,中信銀行就是“聯邦製”,而光大集團就是“邦聯製”,他努力的目的就是引導光大從“邦聯製”走向“聯邦製”。